都說調控要穩定房價,可房子為什么離我們越來越遠? 調控過后,為什么總會有一次報復性的房價反彈? 每次調控都意在減少投資客,可投資客為什么總還是源源不斷? 調控一直在強調保障房,可有了保障房的人為什么總還想著商品房?
5月18日,今年樓市新政后的第一次土地拍賣舉行。蔣村地塊13796元/平方米的樓面價讓很多想撿把便宜的開發商失望了:看好后市的開發商好象還挺多的。
一開發商說:沒有理由不看好后市啊,住建部剛表態,暫時不會有新的政策出臺,那么底牌是應該都亮完了吧,而且按照以往的調控規律,每次大的調控后,都會有一次明顯的放量上漲行情。他的言論讓人不爽卻頗無奈,因為過去的事實如此。
樓市似乎已陷入了一個調控怪圈。不必追溯太遠,從2005年3月底的“國八條”算起,短短5年間,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歷過幾次調控。五年來,無論是國務院的各項“通知”還是九部委、七部委的各種“意見”,也無論具體手段如何,調控的目的從沒有改變,其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句話:穩定住房價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引導合理消費需求。
但在這樣的目的之下,我們卻心驚肉跳地看到了不一樣的結果:說是穩定住房價格,但調控過后,總有一輪快速上漲行情,普通百姓感嘆,這房是越來越買不起了;說要引導合理消費需求,但這幾年的投資客不是少了,是多了;說要調整住房供應結構,但連申請到經濟適用房的人還要去趕商品房這趟車……
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從信貸到稅收、土地,這幾年樓市調控政策花樣翻新,卻并沒有很好地起到穩定的作用,樓市名嘴任志強甚至早在2007年就曾放話,“房價上漲證明了對樓市的宏觀調控很成功”——宏觀調控,越調越高,讓政府不止一次陷入“助漲”的尷尬中。
早有各路專家對此剖析:比如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比如民間資金投資渠道的匱乏;比如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比如房產保有稅的征收……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治標更要治本,但這個“本”究竟是什么?
現在調控又來了,對于房價走勢,有人堅持唱多,有人改行唱空,各自成理。與以往相比,這次的調控力度甚至超過之前,但它會不會在層層落實的過程中被誤讀或軟化,生生將“百煉鋼”化做了“繞指柔”?它會不會在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后,逐漸松懈,最后不了了之,把“政策”執行成了“擺設”?
這些擔憂不消除,樓市調控的怪圈大概也不會破除。本報記者 詹麗華 趙紅燕 張卉卉
參與互動(0) | 【編輯: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