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以往的房地產市場競爭中,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并無明顯的優勢可言,甚至可以說處于劣勢。萬科、綠城、SOHO、華遠等民營房產開發企業所以能夠迅速壯大,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民營開發企業更適合市場競爭的需要,更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使房地產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更高。相反,國有企業由于自我的約束能力不強、成本控制水平不高,很難具有市場競爭力。
然而,今年以來,國有企業卻如突然煥發了青春一般,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成為今年房地產市場最耀眼的“明星”,頻做“地王”,大量囤地。早些天,原中國聯通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衛國脈將50.02%國有股份無償劃轉給中國電信,并開始重組,而公司主營業務由電信運營向酒店管理和房地產開發轉變。
有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全國主要城市成交總價排行前10名的高價地塊中,七成以上是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所獲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今年以來央企普遍“不差錢”,可以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地拿地。這種現象,不僅讓民營開發企業深感不安,也讓公眾更加擔憂。因為,不管是民營開發企業還是國有開發企業,高價拿地,都不可能低價售房。換句話說,國有企業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并非為了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而是也想來獲取超高盈利。
筆者并不反對央企進入房地產行業,也不反對央企與其他房產開發企業競爭,不過前提是,競爭必須在公平、有序、合理的環境下進行,必須共同遵循市場規則。但是,從今年以來央企進軍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市場競爭的無序和不公平。
這是十分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電力、通信、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由國企擔當絕對主角,在資金、政策等各個方面予以特殊保護,限制其他類型的企業進入;另一方面,對完全放開的經營性行業,卻又不限制這類國有企業的進入,讓這些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具有特殊優勢的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展開不公平競爭。
今年以來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的中央企業,除了幾個開發企業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或者非主業。他們之所以進軍房地產市場,與保住“央企”的頭銜,與房地產能夠讓企業的資產迅速膨脹,不至于在央企重組中被兼并不無關系。以這樣的思路進軍房地產市場,著眼的是怎么做“大”做“強”,至于投資的成本如何,是否具備市場優勢,似乎都不在考慮之列。
國資委曾經反復要求,中央企業必須突出主業、發展主業、做強主業。但從央企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的情況來看,國資委的這一要求并沒有得到落實。
筆者以為,國資委既然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就必須按照這樣的目標去考核,對“不務正業”的央企,就應當按照規定去追究,特別是不計代價做“地王”的央企,如果出現同類地塊利潤沒有民企多,甚至虧損的現象,就應視作投資失誤,追究責任。同時,對這些“不務正業”的央企,既然如此“酷愛”市場,酷愛競爭,不妨迅速啟動企業改制,讓其徹底走入市場,與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決高下。
總體而言,還是要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放力度,對那些已具備放開條件的行業,理應降低行業門檻,就像不限制央企進入競爭性行業一樣,也不限制其他類型的企業進軍目前由央企把守的陣地。
( ⊙譚浩俊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