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有“樓薄薄”“樓歪歪”,保障性住房有“屋漏漏”“墻脆脆”。這種產品如此強大:你不能信任它,你還離不開它,拼命往里貼錢。這種產品還特別讓人煩心:你貼了錢也未必能買到放心。
如果政府花了大錢、投入了大量精力建設的保障性住房不能保證質量,“屋漏漏”“墻脆脆”現象始終存在,那么這一民心工程就會大打折扣。從這個角度說,北京保障性住房工程質量管理引入社會公眾監督機制,具有開創性意義。
但這事兒還不能讓老百姓完全放心,因為這一監督明顯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即使驗房的保障房業主隨機抽取保證了檢驗的公正性,提前驗房保證了檢驗的真實性,但驗房者仍然缺乏專業知識的保護,這就很可能使公眾監督流于形式。諸如“樓薄薄”“屋漏漏”之所以存在,并非業主事先沒有檢驗,而是無法確切知道應該檢驗哪里,如何檢驗。
因此,就完善保障房的公眾監督機制而言,還需要加強專業保障。在公眾之外,應該邀請中立的專業監理機構加入,或授權驗房者委托中立的專業監理機構驗收。而中立的專業監理方無論以什么方式加入進來,都需要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如果從中尋租或者誤判,必須承擔相應的賠償義務。基于保障房是政府推出的公共服務產品這一屬性,委托中立的專業監理機構所需費用應由政府負擔,這當是政府應盡之責。當然,從節省成本的角度考慮,也可以在隨機選擇驗房者的基礎上,吸收獨立的專業人士參與驗收。
此外,具備了專業保障的社會公眾監督機制還需要時間保障。什么時候可以去檢驗,檢驗需要多長時間,以什么樣的方式檢驗,除了建設部門和施工方,監督者有權提出申請。如果出現分歧,建設部門和施工方應在規定時間內做出答復。
之所以給具有創新意義的保障房社會公眾監督機制“挑刺”,是因為保障房具有巨大的民生意義和市場調節作用。監督機制越完善,監理越讓人放心,保障性住房才能得民心。
本報特約評論員 徐立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