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蝸居》很火,昨天的揚子晚報說,常用來和《蝸居》作比較的電視劇是《奮斗》。我個人認為,這兩部電視劇實在沒有什么可比性,前者現實得不像個劇本,后者小資得簡直就是個童話。
從童話到現實的轉變過程,從《賣火柴的小女孩》開始,就注定是一出悲劇。當我們,特別是80后的年輕人把視線從《奮斗》轉向《蝸居》的時候,剛剛被媒體封為“公共知識分子”的韓寒的話就在耳邊響起:“房子剝奪了年輕人的理想。”
當理想成為一套可以蝸居的房子(當然,專家們大可以將其歸為“丈母娘需求”),那么“錢學森之問”(我們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就會變成永無答案的絕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底層需要(溫飽,房子都在里面)被滿足之前,人極少能去追求高層次的需要。這倒是“錢學森之問”的一個答案了。
當然,這番理論任志強先生大約是會反對的。不知任先生看不看《蝸居》,不過他站的已經是“理論”層次——你沒有錢,就不要想買房子。這個說法在邏輯上起碼存在個“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悖論——是先有錢,還是先有房子?如果買了房子,富翁變成了“負翁”,那么他買這套房子“配不配”呢?
任志強愛放炮,其實放來放去沒新意,無數的說法歸結起來就一條:商品房只為富人蓋。強調這么多次,只是為了他的結論服務:房價不能低。要不怎么體現“富人”的身份?典型地為自己說話而已。不過他建議政府為低收入者蓋房,還是有道理的。所以葉擴先生將之稱為一種“提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