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昨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深圳今年推出供出租的保障性住房,有超過一半的房子沒人要。在以“租”為背景的前提下,保障性住房的出租情況遭遇冷落,而銷售卻十分火爆。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報道已經將市住建局的“三難”描述得很清晰。本是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題的保障性住房,由于出租價格高等原因,無人愿意租,能租得起的又只想買下來;與此同時,原本計劃“十一五”期間建設保障性住房14萬套,建筑面積約770萬平方米,用地2平方公里,但截至目前為止,在安排建設的71個項目中,已竣工項目10個,總建筑面積60多萬平方米。在過去的兩年間,深圳面向社會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近9000套,完成計劃不到1/10。“出租難,征地難,審批難”讓市住建局有苦難言,以致陷入困境。
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僅列入人大的重點建議,也列為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按此推論當不至有如此之多的難題產生。而現狀卻是要完成計劃繼續蓋房子會遇到征地和審批的繁多手續與現實問題,而在房子蓋好后推向市場,又會遭遇出租與銷售的“冰火兩重天”。事件的主體市住建局可謂是進退失據:既不能厘清上游“供”的渠道,又不能在下游“需”的一方、也即在市場上解決“出租”難題。
供需都不順暢,“保障性住房”成了一把“雙刃劍”,而且劍刃內翻,傷害的既是市住建局,更有公眾的利益。“囚徒困境”本是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最后演變為“博弈論”的基礎。目前市住建局在供需兩方都難以為繼,便是整個計劃的“博弈”出了問題。原因在哪兒?筆者覺得,還是事先的調查,也即決策與民意脫鉤。
蓋房要征地,自然會涉及到拆遷難題,保障性住房在征地中遭遇的違法建筑、臨時建筑現象不在少數,而補償機制又不完善,因此,計劃雖然龐大,但在最初的階段就遇到了難題,其“可行性”雖然不會受到質疑,但是缺少調查,未將這一情況列入項目的風險或對風險估計不足則是肯定的。而在房屋竣工之后面臨的“出租”難題,則是徹頭徹尾的對需求市場缺少調查所致,以至于計劃看似順應民意,卻“熱臉貼了冷屁股”,雖然表面看來不合常理,但卻再合理不過。
至于“審批難”,則是政府效率不高的又一例證,同樣可以歸入項目的“風險”之中。如今五年計劃完成不到1/10,其實也并非完全都是壞事。市住建局及其它決策部門完全可以再做詳細的調查論證,因為項目完成尚少,所以修改剩余的計劃、完善出租和銷售的政策就都有可能。這一“囚徒困境”的解決,需要與供方即其它政府部門博弈而完成(如對征地問題的解決,審批進度的加快等),也需要與需方,也即市場的需要做契合(如是租還是賣,建筑面積、出租價格等),才不至于形成廣廈千萬間,而無人愿入住的局面。
□殘書鐵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