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井韋 攝
網絡上正彌漫著濃烈的“樓市入冬”的聲音。其源頭始于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一線城市樓市價格普遍上升,交易量卻大幅下跌。于是,許多網友認為高房價背離市場,難以為繼,樓市拐點即將出現。有網友提出,樓市將重新輪回到買方主導市場的格局。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國慶樓市的黯淡收場并不意味著拐點將至。開發商“余糧”充足,政府欲完成“保8”任務而嚴重依賴房地產行業等因素,都對房價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樓市寒冬臨近
“中國樓市將提前步入嚴寒的冬季。”新浪博客博主吳其倫如是認為,并提出三點理由:
其一、近階段,各部委及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都表明政府已不再扶持房地產業:研究出臺物業稅表明政府已明確發出降房價的信號;調整資本金比例表明政府希望通過增加供應達到降房價的目的;國家統計局對各地房價成本進行調查利于打擊開發商暴利心態;嚴格執行二套房貸政策,抑制房產投機;上海、北京等地集中推地,遏制房價快速上漲;查處“捂盤惜售”,規范市場行為;銀監會逐步加強貸款管理,表明開發商獲取貸款的難度將大幅增加;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抓緊房地產價格和收費監管,開發商隨意定價哄抬房價的行為將受到很大抑制……上述政策都表明,政府已不再扶持房地產業,這樣,房地產業將迎來洗牌,市場將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中國樓市將提前入冬。
其二、開發商在上半年火爆樓市中獲利頗豐,在資金壓力不是太大的情況下,開發商不會愿意放棄暴利心態。因此,開發商不會大幅降價刺激消費者需求,這樣,市場成交必然難以保障,而缺乏成交支撐的樓市,也必將迎來房價下跌的局面,中國樓市也必將提前入冬。
其三、由于上半年投資客絕大多數是制造業主,其資金壓力相對較小,像2007年投資客那樣大規模割肉出逃的可能性不大。故二手市場接下來的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膠著狀態,成交慘淡、房價緩跌將是二手市場的主旋律。而這樣的市場表現,足可說明中國樓市步入冬季。
此外,天涯博客博主韓令國認為,當前維系樓市成交量的惟一支撐點就是投資與投機需求,這兩種需求在上半年政策利好的情況下多數已經提早入市,在去除溫州6000億元游動資本炒房與民間其它游動資本之后,銀監會為避免金融風險又在嚴查信貸,最終又將從樓市中逼出一部分違規信貸,現今所剩的游動資本對于今后的樓市成交量影響已經不會很大,因此今后的樓市最終將重新輪回到買方主導市場的格局,購房者觀望情緒只會越加嚴重。
拐點杳無蹤影
搜狐焦點作者“江小魚”認為,樓市價漲量跌是趨勢,拐點很遙遠,降價幾乎不可能。
他解釋道,從長遠來看,經過今年大半年的一路飄紅,價格漲上去,自然成交量會下降,畢竟剛需和購買力是有限度的。在價格漲到一定程度后,只會出現新一輪觀望周期,但拐點不會很快出現。原因有四:
一是開發商不缺錢。今年黃金周幾乎沒有打折特價促銷的,漲價聲一片,甚至捂盤惜售,奇貨可居。這說明什么?因為“地主家有余糧”呀。今年是個罕見的“豐收年”,開發商不缺錢,不漲價就已經很對得起“全國觀眾”了,還傻傻的指望“拐點”?
二是“地王”抬升價格。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面粉”漲價了,難道“面包”還會便宜?全國各地為何“地王”頻出?而且都是“央企大鱷”?這都是源自對房產后市的樂觀估計和充分信心,源自對國家宏觀政策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預測,源自對國際形勢和國內動態以及通脹的預期。
三是政府需要。為拉動經濟,完成“保8”任務,只有依賴于房地產這個支柱性產業。需要抬高地價,拉升房價,所謂的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政府擁有絕對話語權,只要政府需要,可以讓房價上漲一百年。從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房價下跌的時候,政府部門都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難道指望政府會把房價降下來?
四是通脹的壓力。這兩天有幾個壞消息,那就是西方國家又在要求人民幣升值了,同時美元又貶值了,澳大利亞加息了,國際上又在賭人民幣升值了……這是啥伎倆?這就是國際資本運作的游戲規則,我們可以不關心,但的確關系到每個人,通俗一點就是我們常說的通脹壓力。老百姓都知道買房防通脹,難道企業就不知道儲地防通脹?這也是大家瘋狂搶地的原因之一。
房價小幅調整可能性大
新浪網友“天藍藍”認為,“十一”期間樓市成交形勢釋放出市場成交量下探的信號,但據此即大張旗鼓地宣稱樓市進入下行通道是不嚴謹的。
和訊博客博主楊紅旭進一步指出:“就我國而言,什么時候中央不再拿房地產‘救經濟’、地方不再高度依賴土地出讓金的時候,才能減少政府‘托市’的人為支撐因素,才能使市場機制發威,捅破房價泡沫,使房地產業來次脫胎換骨般的‘崩盤洗禮’。遺憾的是,現在還看不到這個時間點。當前,國家一邊保增長,一邊調結構,我相信,未來對房地產的依賴度會慢慢降低,等下輪經濟中周期再度出現下行拐點時,房價泡沫破裂的可能將明顯增大。而目前正在調整中的樓市,房價大跌的條件尚不具備,經歷一次小幅調整,然后繼續穩步上漲的可能性更大。” (張小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