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有社會責任感的經濟學家豈能用興高采烈的口吻鼓吹“超級泡沫”?中國不應該重蹈日本泡沫破滅的覆轍,日本當年的泡沫是富裕社會的泡沫,而中國在社會整體還不富裕的情況下如果出現超級泡沫,其災難性的后果將比日本還可怕。
國金政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先生日前在成都眉飛色舞地大放豪言:“京滬房價五年內至少翻一倍,很可能會突破30萬元/平方米”,繼日本泡沫經濟破碎之后,“未來二三十年很可能經歷中國超級泡沫崛起和破滅的過程”。文后數千跟帖痛罵他是瘋人狂語。本人亦不得不對他的言論提出質疑:有社會責任感的經濟學家豈能用興高采烈的口吻鼓吹“超級泡沫”?中國不應該重蹈日本泡沫破滅的覆轍,日本當年的泡沫是富裕社會的泡沫,而中國在社會整體還不富裕的情況下如果出現超級泡沫,其災難性的后果將比日本還可怕。
金巖石先生把住宅分類為投資品,而非民生消費品,對此,恐怕沒幾個人能同意。住房當然可以成為投資品,但它首先是民生消費品。脫離了民生需求的房地產市場,是非理性、不正常的市場。即便把住房單純看作是投資品,也不能認為房價虛高就是正常的。地價、房價并不是可以無限上漲的,而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就是民生承受力和資產的全球性價比。國際上為什么有個房價收入比?就是體現民生承受力這個基本尺度。成熟市場體一般房價收入比為6倍左右,即房價應該相當于一個家庭年收入的6倍左右,也就是一個家庭6年左右的總收入就能買一套住宅。北京、上海的房價收入比,已達27倍左右,已經把兒孫的房價上漲空間都透支了。一個社會縱然什么都可以透支,也絕對不能去透支子孫的生存發展空間。這是一個社會道德倫理底線。想想吧,如果京滬房價真像金先生所說漲到30萬/平方米,要多高的人均收入才能支撐這樣的房價?家庭平均年收入得超過400萬元,10年以后北京能達到那樣的水平嗎?我們的子孫從大學校門出來,要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套住房?難道只有讓他們一輩一輩去“啃老”,依賴父輩才能生存,這樣的社會正常嗎?為什么京滬房價暴漲而租金卻在持續下跌?就是因為房價遠遠超過了民生承受力。
金巖石先生為房價虛漲提供的一個理論依據,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開發性溢價和房產的交易性溢價,然而金先生應該知道,完成城市化進程的歐美的地價房價比京滬的地價房價便宜得多。美國人均收入是北京上海的8倍左右,大城市住宅地價不到北京上海的1/20,房屋(主要是獨棟房屋)中間價不到18萬美元/棟(套),遠比北京上海的房價低。京滬的房價早已透支了未來若干年的空間,還能有多少溢價空間?
中國樓市還有一大奇觀,可以稱為“中國式的囤房炒樓”,世界上恐怕每個經濟體都有投資性房產,但人家買房投資一定會馬上體現其使用價值,即買了房產馬上會出租,體現其使用價值。而“中國式的囤房炒樓”不同,許多人買了幾套、幾十套甚至上百套清水房,5年8年不裝修也不出租,就囤在那兒等著漲價炒,全國城市這樣的“鬼屋”起碼有幾百萬套,京、滬等城市還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囤的房子至今沒裝修還庫存在那里。世界上沒有一個經濟體有中國這種巨大的住宅透支與浪費。數量龐大的“鬼屋”只不過是存量的轉移,一旦房價上漲難以為繼或下跌,多達數億平方米的轉移庫存就會對市場造成更大的沖擊。
我贊同樊綱先生講的“世界經濟回歸實業”和對資產價格泡沫擔憂的觀點。房地產和虛擬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太大是要出問題的。一個經濟體的繁榮程度不在于其房價有多高房產總值多少,也不在于其虛擬經濟的總量。相反,一個經濟體、一個地區過度依賴房地產和虛擬經濟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依賴于科技實力基礎上的制造業、服務業的強大。美國過去之所以超強,是因為其有世界上最超強的企業群(也包括沃爾瑪、高盛、大摩、麥肯塞、安永等服務業巨頭),如今美國走下坡路,也是因為其許多企業在走下坡路。美國經濟危機的根本在于其實體經濟出了問題,而后引發了金融危機。中國的輿論機構和社會再分配機制,應該是鼓勵人們去創業,去干實業,而不是鼓勵人們都去當炒家。
華西都市報 羊慧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