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有關樓市的新聞又熱鬧起來。
先是北京等城市土地市場“地王”紀錄被頻頻刷新,同時房價也風生水起,一些地方再創歷史新高,“不差錢”的樓市又透出絲絲瘋狂。
后有上海倒樓事件。上海市閔行區在建的蓮花河畔景苑樓盤中,一幢13層居民樓從根部斷開,直挺挺地整體傾覆在地。
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直勾勾地折射出房地產業的虛浮:房價高幾乎一直伴隨著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今建筑質量安全問題也開始令人擔憂起來。倒樓事件,加上時有發生的新房裂墻、地面塌陷等房屋質量安全事件,讓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民眾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我買的房子質量可靠嗎?”
如何消除房屋質量安全隱憂,讓百姓住上放心房?恐怕最需要的是構建長效的制度“防護網”。特別是在樓市“火爆”的時候,更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樓市現有的一些政策制度,查漏補缺,不斷完善。
在我國,住房建設要經過勘探、設計、施工、監理、竣工驗收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著明確的規范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一些質量不過關的建筑能闖過層層關口,最終進入市場。
問題出在哪里?現有的把關環節漏洞不少,急需完善。
先看施工。表面上看,幾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公司都有相關資質,但大工程被分包成數個小工程,一些沒有資質的公司掛靠在有資質的公司上從事一線建筑業務,這在業內普遍存在。如此一來,質量安全隱患也就埋下了。
再看工程監理。根據建設工程監理合同文本,因為監理人過失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并支付賠償金,但賠償金數額不超過監理人的服務收費。這樣的約束力何以抵御灰色的經濟利益,它對監理公司威懾力何在?
竣工驗收環節也不太讓人放心。我國對新建住宅竣工驗收采取竣工備案制,很多業內人士坦言,竣工備案制并不代表購房人,而是代表主管部門進行的行業管理。交收階段,在國外一般都會有專業的驗房師來進行房屋質量驗收,而我國則缺少這樣的第三方監督機構,由房地產開發商與外行的業主直接進行交接。
住房質量安全隱憂的另一大制度隱患是商品房預售制度。預售制度曾對解決開發商資金問題,促進房市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開發商通過預售已經收回了投資,獲取了利潤,他們提高房屋質量的動力自然會打折扣,而購房者未見房先掏錢,無疑會風險大增。
“高房價不等于高質量”。回顧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當價格開始大幅上漲甚至飆升的時候,質量安全等問題往往也開始多發。虛浮的樓市,需要不斷完善制度來助其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像關注房價一樣關注房屋質量,讓百姓住上價廉物美的放心房。(顧仲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