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19日上演了一場久違的奪地“大戰”:通州區通胡大街70號地在經歷了現場80輪競價之后,最終成交價格定格在6.24億元,超出底價2.44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土地爭奪戰已經打響。
與此同時,北京另一地塊——廣渠門外10號地啟動競拍,短短12天內,樓面價暴漲107.69%,競拍報價超過21次,單日競拍價漲幅2.3175億元。業內人士和專家對奪地大戰的普遍反應是:這是土地市場回暖的一個信號,甚至是樓市全面回暖的重要標志。這無疑給開發商及其利益群體打了一針興奮劑。但筆者提醒有關方面不可興奮過度。
土地市場突然升溫,眾所周知的原因是近期樓市量價齊升:一是部分開發商資金回籠有錢拿地,更重要的原因是開發商信心回升。其實,還有一些原因不為大家所知,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允許開發商緩繳土地出讓金、延期開發;再如,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減少土地供應,北京今年計劃供應的商品房用地就比去年減少300公頃。從某種角度而言,土地市場不是自然升溫,而是某些人為原因制造的土地緊缺。
在筆者看來,樓市奪地大戰充分折射出開發商頭腦不冷靜,處于發脹狀態,對暴利過度幻想。但是,開發商只看到樓市回暖的跡象,卻沒有意識到經濟大環境的低迷;只看到土地稀缺,卻沒有看到土地市場有大量存貨;只看到樓市量價齊升,卻沒有看到虛假成交和商品房空置面積。無疑,開發商只看到表象沒有看到潛藏的風險,是極其危險的。筆者以為,政府部門不能只當土地市場的幕后推手,而應該是樓市健康發展的引導者。
國際金融危機至今深不見底,而中國獨自走出經濟寒冬的可能性極大。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能快速回暖,深層次的結構性的問題需要漫長的過程來解決,更何況,類似于甲型H1N1流感這樣的不確定因素也在制約著經濟復蘇。樓市走勢顯而易見不能脫離國內外經濟大環境。開發商對經濟和樓市的預期不可盲目樂觀。
一塊土地經歷80輪競價,這種火爆場面只有在2007年才能看到,可見土地在開發商眼里是多么稀缺。但請注意,樓市還有大量的土地存貨,一部分在政府手里等待出讓,另一部分在樓市的“大地主”手里,如,萬科僅在上海的土地儲備已達到299萬平方米,足夠開發6年。即便政府現在停止供地,消化存貨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同時,房屋銷售市場也有大量存貨,僅北京市場上的空置房,大概可滿足2到3年的需求。
當開發商在囤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依然繼續瘋狂奪地,需要反思的不僅是開發商,還有我們的政府部門。
無論是開發商囤地還是政府囤地,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而且直接或者間接推高了地價和房價,給國家穩定樓市埋下了地雷。也就是說,奪地大戰不僅開發商有風險,政府同樣也有風險。
房價問題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房價泡沫成為專家與公眾批判的主要對象。但事實上,土地市場上同樣存在不少泡沫,由于隱蔽不為大家所知罷了。筆者主編的媒體不久前對2007年地王命運進行過調查,結論是相當落魄:拿走“武漢地王”的開發商面臨資金考驗,“福州地王”的開發商有被迫養豬的念頭,中國“單價地王”的開發商最后以退地收場……
筆者很不希望看到奪地大戰的硝煙在祖國大地四處蔓延,這只能刺激更多的開發商欲望膨脹、失去理性,從爭奪一般地塊發展為爭奪地王,使得樓市大起大落。其實,開發商頭腦發脹的背后,是某些地方政府頭腦發脹,充當土地市場的推手,雖然可以緩解政府財政緊張,但卻給買房人、給中國樓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麻煩。(馮海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