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李家喜當選CCTV“一周人物”
個人買地建房離我們有多遠———李家喜現象引發的思考
作為農民買地開發商品房第一人,李家喜遭遇了網上如雨的評價。
李家喜的探索,讓很多市民近距離地看到了個人買地、個人蓋房和土地投資方面的機會和可能性。
本報記者聚焦由此引發的諸多疑問,咨詢專家、業內和相關法規,期待給“個人購地”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
話題一
經濟問題不是自蓋別墅的攔路虎
當李家喜以不到14萬元一畝的價格買下這塊地后。讓很多市民產生一個念頭:我們是不是可以繞開開發商建別墅?
業內介紹,土地是生產資料,國家允許個人購買。李家喜說,“如果不當商品賣,我在這塊地上蓋房子自己住,不用成立開發公司。”
市民自蓋“寬敞和有花園的房子”的夢想,從經濟上來看,似乎并不存在太多的難題——自蓋別墅怎么算也比購買商品別墅劃算得多。
以2007年誕生的武漢“地王”價格推算,其樓面地價6879元/平方米,如果買100平方米,成本69萬元。蓋上占地70平方米3層的個性小屋,建筑面積210平方米。以高的建設成本4000元/平方米計算,蓋樓花費84萬元。
花上153萬元,在開發商手上肯定買不到210平方米“占天占地”的獨棟。
話題二
“個性化住房”在中心城區可望難及
盡管開發商的樓盤在不斷刷新房屋的樣式,但別墅也好,洋房也罷,仍舊還是“批發”建設。無法誕生如廬山別墅一樣的“個性面孔”。
專家指出,個人拿地,為自己蓋房,像辦個人畫展一樣,每個自己建房的人,都會把他的所喜所思表達出來,這也可能催生武漢城市的“個性化住房”。
不過,管理部門介紹,若是中心城區,想實現“寬敞的房子+院落”,可能性幾乎沒有。
一是我國節約用地的政策不允許。武漢中心城區容積率比較高,大多在2—3。
就算容積率是2,買一畝地,必須蓋1334平方米的住房,一個家庭用不了,得三四家合起來建。容積率高了,房屋的形態受到限制——要么院子小,要么房屋樓層加高。
二是市場上沒有這么小的地塊賣。中心城區舊城改造都是成片開發,小地塊鳳毛麟角。從武漢市土地市場此前的供應記錄看,小地塊,規劃用途都是加油站或停車場類。
三是,如果有城市中心區的小地塊,爭奪會很激烈,從而升高地價和房價。
據悉,武漢遠城區誕生過一些人個拿地記錄。
話題三
會不會掀起個人買地風?
個人買了地,是不是可以等到它升值了再賣出去?市土地部門有關負責人回答:法律規定,土地競得者只有在土地上的建設投資達到25%,符合國家相關要求,才能進入市場再轉讓。
按照國土部規定,持有開發用地閑置超過兩年,政府有權無條件收回。盡管現實中,武漢市收地的案例少見。業內分析,如果是個人閑置土地,政府執法的難度會小一些,閑置地面臨回收的風險更大。
話題四
李家喜模式能“漂白”小產權房?
李家喜報道見報后,在網上發表了作者野戰神龍一則觀點“武漢農民買地建房背后是城市化幌子下的‘小產權’漂白”。
他說,按照李家喜的做法,今后各地郊區集鎮可將集體土地先轉化成國有土地,然后通過土地交易再購回這塊地,這樣就可以完成小產權的漂白。而增加的成本在這個事件中,每套房子比小產權房只貴了1萬左右,可以想象多花1萬多元就可以拿到一個房產證的吸引力有多大。同時當地政府也可以拿到一份不小的財政收入。
小產權房與商品房的區別在于土地性質:小產權房是村集體用地,商品房是國有經營用地。據悉,李家喜數年前購得原單位的養豬場,用地性質是國有綜合用地,并不是集體用地。
他告訴記者,申請國土部門回購再從市場上競得,是完成土地從個人到公司的轉換和變成住宅用地。
李家喜模式,與小產權房無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