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歷來是樓市熱銷時節,但今年“五一”,與節節高升的氣溫形成反差的是,各地樓市卻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冷意。年初以來接二連三的土地、金融調控新政,已在這個小長假凸顯“累積效應”。
3天僅賣出百余套房
5月1日,江寧一家樓盤推新房,現場銷控表顯示,樓盤銷售均價在8800元/平方米左右,比半個月前開發商聲稱的1.1萬—1.2萬元均價下調不少。眾多購房人聞訊前來一看究竟,他們中不乏首次置業者,但不少人仍然表示無力承受已有“下調”的房價,因此,除為數不多的60平方米左右房源受到歡迎外,其他房源鮮人問津。
這只是“五一”南京樓市的典型一幕。在凌厲的樓市調控新政下,南京在售20多家樓盤均宣稱有不同程度的優惠,但由于房價整體仍在高位徘徊,樓盤攬客困難。南京網上房地產顯示,5月1日全市商品住宅認購13套、成交2套,5月2日認購11套、成交0套;5月3日截至下午5時30分,認購125套、成交1套。3天認購量和成交量加在一起,只有152套。
記者對比發現,今年“五一”小長假前兩天南京樓市共認購24套商品住宅,同比僅為去年同期627套認購量的4%。雖然3日認購量有所上升,但仍難挽頹勢。
小戶型依舊較吃香
“每平方米優惠280元,總價再減5000元”;“現場認購98折優惠”……“五一”期間,蘇州市舉辦第12屆住博會,記者在展會現場發現,已有開發商在新政之下放低姿態推出多重優惠措施。但主辦方統計顯示,“五一”期間意向客戶大約有3000組左右,比去年同期的6000多組“縮水”一半。
從統計數據來看,本屆住博會普通住宅銷售價格在8000-2萬/平方米之間,較去年同期高出不少。某個位置偏遠的樓盤去年同期單價是5300元,現在賣9800元。高房價“扎堆”,讓許多乘興而來的購房者很是失望。
新政對于首次置業的剛性需求消費者來說是一個機會。住博會上,一家房產公司開出90平方米以內戶型專場,3天成交了40多套;而同時推出的110平方米左右的三房只成交了七八套。
尚無開發商敢率先“跳水”
“五一”期間,無錫有7家樓盤加推或開盤。 “無錫市場一直比較平穩,政策出來之后,主要的影響還是存在于消費者心理層面。”該市南長區一樓盤的銷售人員表示,近日看房的人的確比以前少了很多。為此,趁著小長假,一些樓盤推出了一些互動活動,如業主游園賞花節、送禮品等,以鞏固老市場,開拓新客源。
無錫市房地市場網信息發布平臺的數據顯示,近日市區商品房每天的成交量都在200套以下。業內人士表示,現在不光買家在看,賣家也在看。目前,無錫還沒有哪家公司敢率先降價,房價至少在5月份還會挺一挺。至于是否要降價,很多企業都在等待萬科等標桿企業的進一步行動。
開盤少了,房展會歇了
揚州今年“五一”房市顯得較為冷清,媒體上幾乎難見新樓盤開盤的宣傳,也未見有影響的房展會舉辦。
揚州房地產信息網連續跟蹤的新樓盤銷售情況顯示,3天假期中,揚州新房日成交套數平均僅在二三十套,其中住宅平均每天僅有10余套成交,與4月中旬新政出臺前單日成交百套以上的狀況相比,反差明顯。
市場觀望氣氛濃厚,無論售房者還是購房者都趨于理性。記者從揚州多家房產中介公司了解到,近來掛牌上市的二手房數量明顯增多,但成交較冷。揚州居友房產中介總經理丁麗說:“現在房主報價,‘一日三漲’的現象是沒有了,但也沒出現因新政而降價的。一些房源都屬于同一個人,看來是炒家在拋售。”
“搶房”已成昨日記憶
5月3日,南通市港閘區中港城售樓處冷冷清清,值班的售樓小姐告訴記者,“五一”期間該樓盤沒賣房,樓盤目前均價8000元/平方米,比年初上漲近20%。在中南·世紀花城售樓處,銷售人員說,12號樓5月5日開盤,有200多套房源,“五一”假期來看房的有二三十人,而去年“五一”,樓盤銷售很火,差不多是“搶房”。
“國家房產新政對樓市有一定的影響,但跟一線城市相比,南通投機炒房的比較少,所以影響較為溫和。”南通愛心房地產代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衛東說,據他們統計,只有3%-5%的賣房人有2套房源掛牌出售,這反映了當地市民買房以剛性需求為主。他坦言,今年“五一”明顯比往年清淡,3天假期前兩天共成交二手房17套。
購房送大禮重出江湖
3天假期,徐州市民陳秋霞花了2天逛樓市。“工作單位搬到了新城區,想在附近買房子,趁假期好好看看”。還算巧,徐州“新城五一嘉年華”拉開帷幕,很多市民在欣賞新城區美景的同時逛樓市。
徐州春季最大的兩個房展會在上月下旬已舉行完畢。盡管“高潮”已過,但業內人士估計,“五一”逛樓市的徐州市民仍多達數萬人。看房的人雖多,但出手買房的卻不多。在一處新樓盤的售樓處,市民張海港說:“國家新政對徐州房地產市場肯定有影響,我們就是來看看政策的影響會有多大。”
徐州一樓盤銷售經理告訴記者:“房子總是要賣的,在行情尚不明朗的情形下,快速出貨或許是硬道理。”連日來,購房“無層差”、抽獎送1平方米、買房送地下室……很多開發商正讓購房優惠重出江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