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房價格同比已上漲124%,逼近4萬元/平方米,再創新高。眾多普通市民們表示:深圳樓市暴漲得太離譜,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所能承受的商品房價格在深圳沒有。如今樓市漲不漲,漲多少,漲跌都和我們老百姓已沒有關系了,每平方米4萬我們買不起,3萬我們還是買不起,反正我們都是買不起。現在是房價越是調控,越是翻倍地往上漲。
新房價創新高
3月26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的《2010年1-2月深圳市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顯示,深圳1-2月深圳新房價格刷新了歷史新高,2月份高達24166元/平方米,同比大翻1.2倍,而關內新房均價更是令人吃驚地逼近了4萬元/平方米。
《報告》中顯示,盡管1-2月深圳新房價格刷新了歷史新高逼近了4萬元/平方米。但同時,成交量節節下滑,2月份更是以不足20萬平方米的成交面積創下了2008年4月以來的新低。
《報告》披露,1-2月,深圳全市新建住宅銷售面積達到53.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9.58%。尤其是春節所在的2月份,成交量僅有19.41萬平方米,創下了2008年4月以來單月成交面積的新低。
伴隨著成交量創新低,新房價格卻是創下了“天價”。《報告》顯示,按照本市房地產信息系統統計,1-2月,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均價分別為23117.28元/平方米和24165.62元/平方米,2月份新房均價環比1月上漲4.53%,同比去年2月(10770元/平方米),則大漲了124.38%。
據了解,令深圳2月份市場價格瘋狂大升,主要成交多為豪宅,尤其是后海豪宅拉升所致。比如深圳后海樓盤三湘海尚、太古城、海怡灣等全部在列,其余如十五峯、御河堤、金翠園等。這些樓盤的價格多數集中在3萬-4萬元每平方米,甚至5萬元每平方米以上。
老房漲價3倍
深圳房價的爆漲,也帶動了破舊老房的成倍漲價,暴漲得令人瞠目結舌。位于深圳市福田區農林路的龍溪花園,其毗鄰香蜜湖著名的水榭花都等豪宅區域,地理位置非常優越。然而,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房子,顯得非常古舊破敗,與旁邊的豪宅相比甚為遜色。然而,誰想到這里會一夜之間房價暴漲,幾個月內就翻3倍呢。
一地產中介公司負責人表示,“龍溪花園一共有38棟,除了3棟帶電梯的房子不拆,其他的都要拆。這間86平方米的房子售價255萬元,單價29651元/平方米,去年年初每平方米的價格才1.1萬元。”他告訴記者,255萬是實價,基本沒有什么還價的空間。另一間9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的房子,單價直接標到3萬元/平方米,總價高達270萬元。
住了20年的老房子,房價一夜之間就翻著漲,做夢一樣。深圳一市民稱,最近一段時間內,自己住的老房子售價幾乎隔幾天就漲一次。據了解,這是一個位于深圳華強北區華新路的華新村以及華富路的華富村都屬于更新項目區域,兩村房屋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都有20年以上樓齡,大都是五六層的低矮樓盤,外觀陳舊,生活配套設施也不齊全。鑒于此,截至去年7月,該區域二手房均價為1.3萬-1.4萬元/平方米,每月偶有成交,一直屬于冷門樓盤。但2009年12月1日起實施《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之后,該地的房價開始飛漲。“3月份我們在華新村這邊以18400元/平方米的價格賣出了一套房,去年6月份這套房的價格是120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足足漲了6000多元。”一地產的中介人士告訴記者。
華富村改造辦公室的許先生告訴記者,去年后半年改造辦公室進駐村里,日后拆遷勢在必行的消息就已經在業主內傳開了,從那時起業主的放盤量就開始緊縮,房價也開始持續走高,所以房價漲到2萬元/平方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
新房存量跌破3萬套
世華地產龍坂區高級經理楊俊波稱,深圳“現在二手房賣得都沒房賣,成交太火了。據他介紹,深圳3月二手成交開始火爆,大型中介包括美聯、中原、世華都聲稱本月很可能超越2009年月成交的最高紀錄。有專家表示,火爆一是因為新房沒房賣,二是兩會并沒有實質性動作,三是被壓抑了兩個月的需求爆發。也有專家認為,現在對今年二手房的走勢進行定性的判斷還為時過早。
記者還從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網站信息系統數據顯示中獲悉,深圳一手房存量第四次跌破3萬套。
數據顯示,3月1日以來,深圳一手房每天的成交量一般在40-80套之間;而近期一手房存量一直在3萬套左右徘徊。3月15日,全市存量一手房為29870套,這是今年以來首次跌破3萬套大關。接著,16日、20日、21日存量一手房也都在3萬套以下。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3萬套是深圳供需關系的敏感點,少于3萬套則出現樓盤供應緊張。今年深圳市計劃新推出140個盤,約640萬平方米,加上3萬套的存量,共有900多萬平方米。“今年計劃供應的總量比較充足,因為火爆的2009年成交量為700多萬平方米。但要防止開發商故意不領預售證或者拖延施工上市的節奏,政府應該重點監控。”(本報記者 胡嘉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