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沒打,房價未定,戶型尚存變數,就有逾千人連夜排隊搶一張寫著選房順序號的紙片;售樓處早早開始接受“預約”,開盤日期卻一拖再拖,不到真正交錢的一刻永遠不知道真實房價;明明剛開盤,可供選擇的房源就只剩邊邊角角和超大戶型,想要好房子,得從別人手里買加價“三聯單”……僅一年間,本埠樓市悄然上演了一出“乾坤大挪移”。
真有幾十人爭買一套房、未打地基即告售罄的地產神話嗎?高價買入的房子還有多大升值空間?交易市場上那么多二手新房都是打哪兒來的?隨著記者的走訪調查,一些不一樣的情形漸漸浮出水面。
樓市繁榮 建的不如賣的快
市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48.2億元,同比增長29.1%,為近3年來最大規模和最高增幅。建得快,賣得更快。前三季度,我市商品房住宅銷售面積達393.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創3年來新高,同期銷量甚至超過堪稱史上最火爆年份的2007年。隨之一同上漲的是房價,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新建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2.3%,其中漲幅最高的9月份同比上漲達3%。
新房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二手房價和房屋租賃價格水漲船高。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指數排行榜上,本埠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漲幅連續數月名列前茅;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二手房成交價格指數為105.4,比新建房價格指數還高出4.7個百分點。同時,受房價普遍上漲影響,我市的房屋租賃價格總體水平也整體提高了8.4%。
購者瘋狂 登記排號拼人脈
買漲不買跌似乎是買房者的共識。但在認可了動輒五六千元,甚至逾萬元1平方米的高房價后,那些懷揣省吃儉用攢下的首付款、甚至是購房全款的人們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現實———買房僅僅有錢還不夠!
一位趙姓購房者給記者講述了自己懷揣90萬元現金最終未能買到稱心房的鬧心事。他說,為給兒子選購婚房,6月下旬他懷揣股市上抽出的90萬元現金,信心十足地進了樓市。最初全家人看好了兩處新盤,一處在哈西,一處在群力,兩處房產均未正式開盤,可先接受預登記,售樓人員透露的開盤價均在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經反復比較,趙先生選了后者。然而,此后售樓人員口頭承諾的開盤日期卻一推再推,預期的開盤價也猛漲到5700多元。到了7月下旬,趙先生從售樓處得知,該項目只有1000多套房子,卻已有8000多人登記購房,他登記雖早,但也不保證一定能買到選中的房源。此時,再回哈西,先前看中的戶型早已售出,且隨著房價的上漲,趙先生的現金也“縮水”了,在同等地段再也買不到同等面積的房子了。8月初,已無選擇余地的趙先生終于盼到群力項目預售通知,全家人接力冒雨排隊20多個小時,終于“搶”到100多號選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期發布的房源比事先售樓員透露的還要少,輪到趙先生時,可供選擇的余地已極為有限,趙先生最終未能如愿。眼看幾個月體力與心力的付出瞬間付諸東流,趙先生格外焦慮,他甚至對記者說:“你認不認識這里的人?能讓我買上1套房,我馬上給你3萬元!”
打開網上的房地產論壇,大家反映的問題如出一輒:不定價先登記,主動想交預定金人家都不收;明明剛開盤,大家看好的房源就告售罄,剩下的除了“邊邊角角”,就是想都不敢想的超大戶型;經過幾個月的預登記、排幾十個小時隊搶到靠前的認購房號,仍有可能買不到房;明明“網上房地產”顯示項目還有為數不少的可供銷售房源,售樓處卻稱早已售完;千辛萬苦爭到了購房權,卻因所購房產多為提前預售,手續不全,無法申請后續成本相對較低的公積金貸款……
這些樓市怪現象與城市里遍布大街小巷的塔吊、工地和充斥各種媒體的售樓廣告遙相呼應,輪番轟炸著購房者日益脆弱的神經。籌錢、排隊之余,人們開始不由自主地互拼“人脈”。不少去年還在抱怨開發周期長、房子不好賣的房地產老總,今年在開發項目預售周期開始前后不約而同集體關機,理由很簡單———找上門要買房的人太多。
二手新房 售樓處之外銷售
就在消費者到售樓處買不到合適的房子時,翻開報紙的二手房銷售專版、打開網上的二手房交易論壇,又一個怪現象出現了———那些在售樓處一房難求的“稀罕物”突然成了可以隨便挑選的“大陸貨”。“某某樓盤多套”、“某某樓盤房票包更名”、“某某樓盤三聯單”,這類廣告隨處可見,當然,房產總價也比預售價格高了幾萬甚至十幾萬元。除了房子外,甚至有人叫賣“認購順序號”———“某樓盤號,絕對靠前,可更名”,這些人自稱是開盤預售時排隊得來,一張紙片竟售價2萬至5萬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
知情者透露,市場流通的二手新房主要來源有三:一是抵賬房。開發商欠建筑商、供應商工程款,以房抵賬。受抵一方往往委托中介代銷變現,這樣的房子通常價格稍低,有些急于出手的,要價低得連中介都覺得“不托底”。一些房源進入銷售渠道時,房子本身連地基都沒打,不過,什么樣的房源都有人敢買,不但買了,現在很多已經住上了,且辦了產權證。
另一種是改造回遷房。我市2008年以來進行新一輪棚改,越來越多的拆遷項目開始比照棚改標準,拆一還一,原地安置。回遷居民手里有回遷房的選房資格,因種種原因愿意出讓。有些中介專門收購回遷房房號,再加價出售。不過,從目前市場價格看,即使加價,平均價格通常也低于同等地段的商品房。
三是市場上存在已久的“三聯單”房源,情況更加復雜。一位多年從事房產交易的經紀人告訴記者,很多樓盤正式對外接受預登記前,都有內部認購。內部認購價低于開盤價,且確保能買到。因此,如今“內部認購資格”已成為一種“人情”的載體,從前找人買房,通常要求多少打點折扣,現在僅僅給“認購權”就等于送錢,一套房子,上市后轉手輕松賺上幾萬元、十幾萬元是很平常的事。眾多“三聯單”房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內部認購”,借人脈關系取得購房權,無絲毫投入即可轉手獲利。當然,也不排除職業“炒房族”,僅交一部分訂金拿下房源,低進高出。
“內部”曝料 房價是人為“炒”起來的
“房價是買房者自己抬起來的。”一位售樓員語出驚人。
據這位深諳售樓之道的業內人士透露,市場越熱,開發商違規提前銷售的現象就越嚴重。開發商決定開發一個樓盤之初就會綜合各方面因素確定一個心理價位,然后就會放風出去,接受預登記,投石問路。如果預登記反響平平,價格就會定得偏低。如果人多,自然一漲再漲,登記的人越多,最終房價定得越高。據稱,目前市場上的一些號稱已經售罄的樓盤其實還有房子,且數量不少。但為了推高房價,買房者越多,開發商越要“捂盤”,“少量多批”、“擠牙膏”的推盤模式幾成業內“共識”,人為制造供不應求、隨時漲價的緊張氣氛。此外,開發商還雇人排隊買樓營造聲勢,甚至找來職業房托、中介機構與普通購房人搶房,以增加潛在購房人的心理恐慌,或者干脆囤房惜售,給市場造成短期供不應求的假象,從而提升房價。
這套“組合拳”打出來,永遠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哪有招架之力。即使明知上了開發商的套兒,那些急于購房者也只能被迫為高房價埋單。
市場監管 政府干預不能缺位
當開發商以市場經濟為名人為制造恐慌、推高房價、透支房產升值空間、擠占普通百姓的利益時,政府的干預不能缺位。
為杜絕捂盤惜售等違規行為,我市房產住宅管理部門在2007年已開通“網上房地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開發商必須在取得預銷售許可證后方可銷售;實施商品房銷售聯機備案制度,在網銷售的每一套房屋在網上均有公示,可具體到某樓盤某單元,有多少房源,可售多少、已售多少等情況均實時公開,對捂盤惜售者嚴厲處罰等。然而,采訪中記者發現,從售樓處得來的信息與“網上房地產”公布的信息時時發生“錯位”。最常見的情況是,明明“網上房地產”顯示仍有幾十、上百套房源“可售”,售樓處卻一口咬定全部售完。并公開表示:“‘網上房地產’不準,我們賣多少房子,他們哪能知道!”
對此,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露出頗多無奈。據了解,這種“網上”“網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不僅在哈爾濱,在北京、杭州等其他一些實施房地產銷售情況網上公示的城市也存在。“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于開發商種種鉆政策空子、公開違規的行為,肯定要管,但要杜絕,難度很大,尚需時日。
謹慎追漲 購房者宜保持理性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市交通及城市各項設施的不斷完善,新的“好地段”、“好房源”會不斷出現,市民大可不必恐慌,盲目跟風的結果只有引發房價泡沫。綜合分析我市房地產市場現狀及市民收入支出情況,本埠樓盤大幅度集中上漲且占穩高價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在目前供應量相對不足且購者踴躍的前提下,房地產價格自然會上漲。此外,近期受較寬松房地產市場政策及股市調整影響,以投資為目標的購房者大量出現,構成促使近期房價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然而,房產價格終將受到當地總體經濟水平制約,上漲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抑制有限的購買力。從目前的情況看,個別區段的個別項目房價已經偏高。對此,購房者更要保持理性。
對于一些選擇非常規渠道購買“另類”房源的消費者,業內人士也有忠告。
對購買回遷房“房票”者,業內人士表示,不要相信中介所謂“某項目多套”、“任選”等承諾。棚戶區回遷居民雖然可以出讓有全部產權的回遷住房,但回遷房也需被動遷人依序選房,因而,最終這些“房票”對應的房源樓層、朝向、面積等均不確定,根本不可能像中介承諾的那樣“任選”;另外,選擇購買回遷房的市民辦理產權證時,回遷房只給最初登記的被拆遷人落戶,因而除購房款外,未來將產生一筆更名過戶交易的費用,需加以綜合考慮。業內人士還提醒市民,回遷戶中有些人已取得回遷房的全部產權,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在動遷過程中享受了政府給予特定人群的優惠政策。一些回遷房不能立即上市交易,另一些回遷房沒有完全產權,市民購房前需仔細甄別,否則后患無窮。
對于購買認購順序號的市民,業內人士提醒,不少樓盤為防“外人”炒房,采取認購號實名制,即只允許排隊時登記者購房,在從別人手中購買所謂“認購號”時要搞清能否提前更名,以免造成經濟損失。(王履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