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各大媒體充斥財經版面的消息都不太樂觀。資本市場的頹勢還沒走完,第四季度的財報或許更加悲觀。投行人士對諸多行業上市公司的庫存減值計提做出了不甚樂觀的預期。 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盡管貨幣政策的明顯松動對提振購買力形成實質性利好。然而,經濟景氣度的低迷又使得人們對未來收入的悲觀預期令人們更加捂緊錢袋,不敢買房。近日,有媒體爆料,中信證券部分員工將降薪20%,另有不少企業也在醞釀減薪裁員。
曾經作為樓市重要購買力的投資客,在看不到房價下行趨勢的底在何處時,不僅不敢抄底,更是加大了反向操作的力度——加緊出貨。面對如此市場態勢,著急上火的不單單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地方政府與銀行同樣也是憂心忡忡。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占比50%之多,房價下跌傳導到地產一級市場的后果是,土地流拍、地方財政收入銳減,而銀行業最為擔心的是壞賬出現。業內人士預測,如果房價大幅,銀行或有可能要準備4.73%的壞賬撥備。
有資料顯示,10月份銀行貸款新增總量為1819億,雖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58億,然而這部分增量主要由企業短期貸款所貢獻,而無論是居民的房貸,還是企業的中長期貸款,都出現同比少增。其中居民的長期貸款10月份新增21億,同比少增634億,這意味著居民的購房已經基本停滯。
就房地產市場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降價,而是市場的交投清淡。市場無交易的后果是,與地產市場密切相關的鋼鐵、水泥、建材、工程機械……等諸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泡沫全面凸現,并且還會嚴重影響勞動就業。
當前的樓市行情,一方面是普通民眾購房心理底線與開發商們的盈利預期還有不少差距,另一方面,市場結構調整仍有空間。從商品房的成本構成看,地價和各種稅費無疑占了大頭,而不少地方賣地所得又沒有投到保障性住房建設中來,這使得昂貴的住房消費令老百姓無法承受。因此,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應與投資,攤薄平均房價,減輕購房者的稅賦負擔才是政府救市的根本之道。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