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出手救樓市不如動手蓋保障房
2008年10月22日 13: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發表評論
日前,全國近20個城市出臺了以穩定房地產市場為名義的地產“救市”政策。 中新社發 呂建設 作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北京今年最大的經濟適用房項目——豐臺區南苑西居住區日前正式開工,經歷了萬套限價房沖擊的北京樓市將再次面臨價格考驗。業內人士稱,在需求低迷的形勢下,北京樓市或將進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降價潮。
當前,由于受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在內多種因素影響,保持與促進經濟增長已經成為頭等重要任務,在這種情形下,部分地方政府試圖通過出臺房地產“救市”政策促進固定投資增長,并在此基礎上拉動經濟增長。其實,“救市”固然可以一定程度地促進固定投資增長,像北京市這樣大面積建設保障性住房,同樣需要消費大量生產材料,同樣可以促進固定投資增長,因而同樣可以起到促進房地產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功效。如果逐步將保障性住房享用范圍擴大到外來農民工等人群,或適度放寬保障性住房的享受對象,政府建設的保障性住房面積還可繼續適度擴大,政府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還可發揮更大地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用。
相比于通過“救市”促進固定投資增長,像北京市這樣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除了可以取得相同的拉動經濟增長效果之外,更可以發揮讓更多民眾實現有房居住夢想的作用。顯而易見的是,政府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一則可以直接讓更多低收入人群購買價格低廉的保障性住房,解決經濟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另一方面,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入市可以平抑商品房市場價格,有利于讓更多中等收入家庭買得起房,從而促進民眾的住房福利改善。除此而外,政府建設保障性住房平抑房屋市場價格,有利于房屋價格朝著理性方向回歸,有利于擠壓房地產市場存在的泡沫,因而也于促進房地產市場與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有益,可謂可以起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的一石多鳥效應。
其實,不斷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早就被確定為各地地方政府的職責,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部分地方政府建設保障性住房的積極性不高,不少地方政府沒有完成上級下達的建設保障性住房任務。而部分地方政府所以缺乏建設保障性住房的積極性,說到底是因為奉行土地財政政策,試圖通過“經營土地”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而建設保障性住房與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財的訴求不相符合,因而部分地方政府建設保障性住房的動力不足。諸多地方政府奉行的土地財政政策,不但導致諸多低收入人群難以享受到應有的住房保障,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對各地房屋價格的畸高上漲起到了助推作用,不但增加了中等收入人群購買商品房的困難,而且為宏觀經濟運行與金融安全埋藏下不可小覷的隱患與風險。
不管在什么時候、何種情形下,提高民眾包括居住條件在內的福祉水平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促進民生改善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正因為如此,政府一方面要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始終將促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統一起來,讓二者互為促進,而不能將犧牲民生改善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具體就房地產政策而言,政府一方面應在規范基礎上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另一方面要始終將促進民眾居住條件改善作為房地產政策出臺的著力點,真正讓民眾從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好處。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不斷提升自身改善民眾居住條件在內的促進民生意識,同時更要將民生改善狀況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需對罔顧民生甚至以犧牲民生為代價的官員實施問責,而更根本的是要強化民眾對于官員前途命運決定權的權重,真正讓促進民生改善成為政府工作的指南與指導方向。唯其如此,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經濟社會發展才不會出現與民眾居住條件改善在內的民生脫節,民眾福祉才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得到改善與提升。 (魏文彪)
【編輯:藍玉貴】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