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物業稅醞釀開征。 中新社發 謝正義 攝
|
2008年1月召開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汽車集團副總經濟師刑普提交了 《建議研究向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讓老百姓直接從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中分紅得益,直接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確實是一個讓人興奮的主意。但該份提案著實讓人立即聯想到與“財政發紅包”相反的情形,即開征物業稅的問題。
物業稅在西方國家被稱為最后的地方稅種,因為物業稅是“量出為入”的稅種,其征收與否、稅率高低一般根據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狀況倒推確定。物業稅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及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普遍征收,征稅對象是地方行政區域內的地上所有建筑物,一般一年征收一次;物業稅計征稅額大小取決于持有物業的當年估價和公布稅率的乘積;稅率則每年調整公布,由地方稅務部門將年度物業稅總收入,除以當地所有建筑物估價總和,倒推計算得出物業平均征稅率。在這里,決定年度物業稅總收入是關鍵,簡單地說,年度物業稅總收入一般就是地方當年公共財政收支預算的差額,也就是說,由物業稅收入來填充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不足部分。
我國開征物業稅議題,則是在針對控制投機炒房以加大房屋保有成本,培育地方主要稅種以克服土地財政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我國公眾乃至政府部門對物業稅存在較大誤解甚或恣意歪曲。
物業稅若在我國開征,除了可開發新稅源和大幅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外,必然直接增加廣大老百姓居住成本,但不能有效制約投機炒房問題。因為物業稅固然可加重房地產持有成本,但根本無法阻止房價伴隨中國經濟成長而增長。如果以為開征物業稅后住房就沒有投機,房價就可穩定,那么請看一看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期間房價的波動就可知道答案。那種認為通過物業稅將70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按年分攤的觀點,完全是某些人的一廂情愿,因為土地價格根本不是未來繳付物業稅的貼現,當物業稅固化為不動產稅的常態時,土地定價與物業稅是無關的,土地價格只與級差地租有關,并要反映地租的貼現價值。誰能保證物業稅開征后,現行的城鎮土地招拍掛不再繼續制造一個又一個地王呢?
打擊投機炒房的稅收關鍵,不在物業稅,而在房產轉讓所得稅。物業稅必會誤傷正常居住,只有對短期頻繁的房屋買賣投機套利所得征以重稅(比如100%),才能切中炒房投機行為的要害。目前的“第二套房貸”政策混淆了二次購房行為中的投資與投機,其實唯有炒賣投機對房市和房價穩定具有破壞作用。若所購房用于租賃,實際增加了居住房屋的供應,為擴大居住房屋供應提供了長期資金,這對整個住房市場應是有利的,也符合“要有人做房東才有房屋租賃供應”,即所謂租售并舉的住房政策邏輯。
一旦稅收回歸公共財政,物業稅征收與否和財政給民眾發紅包與否,實質都是應隨財政收支盈虧的自然舉措,不必大驚小怪。當財政盈余時,政府加大社會福利支出甚或讓民眾直接從中分紅;當財政收不抵支時,開征或提高物業稅(率)和削減政府支出。這些早已是發達國家公共財政體制中的常態。
物業稅開征與財政給人民發紅包,同屬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都需要政府認真加以研究。(叢城)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