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部門歷時兩月摸底得出的調查結果有望于本月公布,這項針對外資進入樓市的專項調查,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限外”政策出臺的信號。
輿論對“限外”新政策的期待大多集中在是否繼續加大控制外資進入房地產的力度,那么對于外資炒房究竟是 “堵”還是“疏”呢?
“限外令”力度雖大效果卻不明顯
從2006年開始,中央各部委就先后發布多個房地產行業限外政策,從那時候起外商投資中國房地產行業就已經有相當的難度,除審批期延長之外,境外資金結匯困難程度也大大增加。
連續出臺外資投資房地產管理政策,目的就是抑制外資進入炒房,平抑房價。一年過去了,房價依然高漲,外資通過多種途徑投資房產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
2007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為32043億元,其中利用外資539億元,比重雖不大,但增長率卻高達72%。
許多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外資之所以一如既往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因為六部委的171號文件,并沒有從根本上限制外資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無論在一級市場、對外商在華投資項目轉讓和股權轉讓、二級市場、中介、還是在對外資企業辦公用房的管理等方面,對外資的實際限制作用有限,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對于“限外令”的效果,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不能期待有太多的變化,畢竟只有一年的時間,限外令自身也需要有一個自我完善、逐步提高和落實的過程。”
“限外”新政沒有時間表
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時認為,真正對我國的房地產價格起到哄抬作用的是那些看不見的“熱錢”,也就是那些變相,不直接以房地產公司的名義進入房地產市場所謂的“隱性資金”。一些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時注冊的是服務業,甚至是制造業的公司,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在本行業,而是從事炒樓。
馬宇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說明外資在我國的房地產領域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也沒有具體的數據說明外資在我國房地產業比重到底有多大?這僅僅是國家工商總局對外商投資中國房地產市場比重的一個調查,并不一定意味著“限外”新政的馬上出臺。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外資對于中國房地產業的影響不大,比重也比較低。所以說,外資是中國房價的罪魁禍首說法還有待考證。
馬宇認為,相對于某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不良企業而言,那些經過審批并且在商務局備案的地產企業才是真正應該重點監管的對象。(張娜 邱天)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