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碧桂園的中期公告顯示:在收益增加的同時,銷售成本等開支也在增加。特別是在土地增值稅方面,基于國家出臺的清算新政,上半年碧桂園在這方面的開支約3.403億元,撥備余額為9.58億元。由于新項目發展及補充土地將需要動用首次公開發售所得款項甚至進行額外借貸,碧桂園預期未來負債比率將逐漸上升。
現行的土地政策規定,企業購得土地后,須在一年內開發,若如延期,除特殊情況外,罰款25%;兩年不開發,土地無償收回。這是政府為嚴控土地資源,防止開發商無量囤積,荒廢國家有限的土地資源而制定的。如此,碧桂園若是耽誤一年,按今年其在7、8兩個月新增的20平方公里價值300億元的土地儲備,則要罰款75億元;若兩年還來不及開發,則有血本無歸的可能。
據公開的資料,按照目前的拿地速度,中銀國際預計,一年后碧桂園的土地儲備將增至8600萬平方米。也就是說增加4100萬平方米土地,相當于目前碧桂園土地儲備的一倍。可以想見,碧桂園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資金負擔。
碧桂園2004年以來的預收賬款占總負債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別為24.42%、32.72%、54.08%,同期萬科的這一比例分別為23.48%、34.78%、28%,表明碧桂園為了維持資產的快速擴張,正在不斷加大對下游資金的占用。
“這種單憑通過低價銷售來提高資產周轉速度的方式已逼近擴張極限。”一位業內人士稱。
同樣,在國家政策面,也對充斥著“碧桂園式”模式的利空消息。
國土資源部10月規定各地土地管理部門要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力度,重點對囤地開發商進行查處。
國土資源部要求:一是實行“凈地”出讓。對于擬出讓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熟地,按“凈地”分宗出讓。
二是合理控制單宗土地出讓規模。對于出讓地塊規模,考慮到大宗地出讓不僅不利于市場競爭,也不利于市場調控,因此強調控制單宗土地供應規模,以增加土地供應的宗數,吸引更多的中小開發商參與競爭,防止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憑借其資金實力“圈占”大面積土地,形成“壟斷”。
三是規定每宗土地的開發建設時間。為了縮短土地開發周期,根據房地產開發建設周期一般為2~3年的實際,還規定每宗地的開發建設時間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確保供應出去的土地能夠及時開發建設,形成住房的有效供應。這一規定,也為各地確定具體的單宗土地的供應規模提供了依據。
四是加大閑置土地的處置力度。對超出合同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要依法征收土地閑置費,并要責令有關企業限期動工、竣工。土地閑置費原則上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要堅決無償收回。對雖按合同約定日期動工開發,但開發建設面積不足三分之一或已投資額不足四分之一,且未經批準中止開發建設滿一年的,要嚴格按閑置土地依法進行處理。
相應的,“碧桂園模式”也受到業內質疑。
“以前靠打通政府關節而低價拿地機會越來越少。目前仍能以較低價格獲取的土地,幾乎都是大盤,而且多數位置偏遠,打著造鎮造城的旗號進行大規模開發,很多都是地方政府出于促進城市建設(如新區開發)的目的,以優惠的地價吸引本地或外地大型開發商投資。然而,土地出讓實行招拍掛之后,地方政府可以自主運作的空間越來越小,土地出讓的市場程序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而‘禁止大幅土地出讓’已明確寫進國土資源部的相關文件中,如果單純依靠低價拿地和大盤開發,企業的競爭力將會受到影響。”一位地產界人士這樣評價道。(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