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業務一直是銀行非常看重的,也是銀行業公認的優質資產,如今銀行敢于對房貸業務“開刀”,公開提醒風險的存在,與銀行已從房貸業務中嘗到甜頭有關。雖然現在央行頻繁加息,各商業銀行不同程度的緊縮銀根,但依然止不住房貸步入違約高風險期的腳步。況且,加息正成為房貸違約風險的“加速器”。
建行報告認為,我國住房按揭貸款中存在的虛假按揭以及把關不嚴,使得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得到貸款,正是我國的房貸風險所在。這只談到癥結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次要因素。其實,造成風險的主要原因是房價漲勢,把一些本沒有購買能力的人,吸引到買房大軍中。而銀行就是房價漲勢的幫兇之一。另外,各大銀行為爭搶“房貸客戶”這塊誘人的蛋糕,競相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如前幾年的貸款“零首付”等。因此,房貸違約并不僅僅是建行報告所認為的把關不嚴,而是房貸政策不合理所致。
其實早在去年10月,上海銀監局就披露,個人住房貸款質量下滑趨勢較明顯,連續3個月以上違約的房貸客戶已超萬人。但是,各家商業銀行并沒有覺醒,瘋搶房貸客戶的行為依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由銀行導致的房貸違約風險,卻由買房人獨自承擔,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買房人固然提供了虛假收入證明,但歸根結底還是銀行把關不嚴造成的,甚至很多銀行為了眼前利益縱容買房人去做假。筆者就曾親眼目睹此類現象。當還不起房貸時,買房人不但要失去房子,個人信用還要受損失,而銀行卻安然無恙。再夸張點說,當風險累加到一定程度時,國家就會站出來,全體國人承擔風險,銀行當然無所畏懼。
筆者認為,不管是美國次級房貸風波的警示,還是建行發布的房貸違約風險報告,都很難警醒各家商業銀行。即使房貸違約風險進一步升級,各商業銀行也不會受多少觸動。筆者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銀行會轉嫁風險;二是沒有從政策監管層面去找根本原因;三是高房價對銀行有誘惑力。(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