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沒有合法身份、原本不入流的“小產權房”搶盡風頭:先是因為熱銷被廣泛關注,后因為建設部專門發布“小產權房”購房風險提示,北京市國土部門領導又出面表態呼應而成為輿論焦點。但來自多家媒體的實地調查顯示,北京市郊的諸多此類項目仍在銷售中。
值得關注的是:輿論主調不是反對“小產權房”,而是質疑有關政府部門處置這類項目時的方式與態度。北京市政府將“小產權房”開發定性為“打著新農村建設旗號的違法違規建設行為”予以叫停。一種有代表性的輿論認為,“小產權房”存在有價值,省市級政府反對是因為沒能從中獲得土地出讓收益以及相關稅費收入,政府在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經營也受到挑戰。
人們曾揣測房地產商會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和政府站在同一陣線上反對“小產權房”。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大多數開發商否認這一點,并對“小產權房”現象表示理解。
典型說法一: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小產權房”沒有法律保障還鋌而走險?每平方米一兩千元,真便宜呀!不過這些房子質量一般,位置又都在郊區,法律上還沒有保障,和我們單價過萬元的合法商品房根本不在一個檔次,面對的也不是一個客戶群,形成不了競爭,我們反對它干嗎?整治它是政府的事。
典型說法二:“小產權房”滿足了中低收入者的購買需求,有了消費得起的房子,他們就不會再嚷嚷房價高了,政府也就不會非要干預房價了,我們正規開發商應該感謝它的出現!
典型說法三:“小產權房”熱銷反面印證了房地產供應結構失衡、中低價位住宅供應不足的問題仍然很嚴重,政府沒能盡快解決這個問題,“90/70政策”未發揮真正的效用。政府不解決,市場機制自身就來發揮作用了。
在國內大多數經濟發達城市有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中高檔住宅需求旺盛,較高的利潤以及不斷高漲的地價,讓開發商對中高檔住宅開發趨之若鶩,沒人愿意開發中低檔住宅,加上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啟動晚、土地供應數量有限,以至于住宅供應結構失衡越來越嚴重,中低檔住宅缺口越來越大,因此才讓“小產權房”鉆了空子。
“小產權房”現象把集體用地流轉問題又推到了臺前。早在今年三四月份,國家土地專項監察工作全面啟動后,發現的首要問題就是兩個省市違規利用集體土地進行非農業建設。有關數據顯示,北京所有土地中,國有土地只占18%,其他都是集體所有制土地。在當前開發用地有效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加速推進集體用地的流轉才是出路,該項政策也將讓農民直接受益。
“小產權房”熱銷現象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現階段政府在調整住宅市場供應結構上的不力。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好好照照這面鏡子,找到問題癥結進行根治,不要以叫停項目這樣的粗放方式處理,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謝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