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濟適用房將開啟“租賃門”,保障低收入人群需求。
日前,北京市建委透露,未來經濟適用房的供應模式將發生轉變,由銷售為主過渡到租售并舉。這一消息令許多買不起房的老百姓大為期盼。
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實行經濟適用房制度,目的是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的問題。但隨著時間推移,在具體實施方面也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如建設標準缺乏有效控制,房間超大、裝修豪華、分配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等現象,中低收入家庭其實未必就是真正的受益者。目前全國各大城市房價堅挺,即使經濟適用房售價也要幾十萬元,低收入人群怎么買得起?更可怕的是,一些人不顧經濟能力盲目“搶政策”,結果淪為“房奴”。這種結局,顯然與政府的愿望南轅北轍。
實事上,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并非出售經濟適用房一條路。有資料顯示,美國家庭擁有自有產權住房大約是60%,瑞士是42%,英國是46%,丹麥是全民租房,而我國城鎮居民房屋私有率目前已高達65%以上。房屋屬于高端不動產,發達國家尚且租房大于買房,對于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保障住房走“以租為主”之路無疑更為切合實際。
除了開啟經濟適用房“租賃門”之外,政府還應該進一步擴寬思路,大力推動和發展房屋租賃市場,形成保障性廉租房、出租型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房租賃的多元化房屋供應體系,促進住房市場由“以售為主”向“以租為主”轉變。這樣做還有利于擺脫房價不斷攀升的困境,引導市民改變置業傳代的傳統觀念,調整家庭消費結構,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有房住與買房哪個更重要?恐怕沒誰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以為,政府經濟適用房開啟“租賃門”是務實之舉。(紀卓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