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二套房貸新政出臺后,二手房市場的投資需求受到明顯抑制,剛性需求也陷入觀望,市場成交量應聲而落,掛牌房源卻大大增加。隨著新政的持續和深入,雖然全市二手房掛牌均價依舊保持在高位,但江北、江寧、河西等區域的二手房價開始率先出現下滑,一些二手房源的報價要比區域內在售的新房價格便宜不少,這讓部分購房者重新關注到二手房市場。
買下奧體新城二手房
10個月賺了75萬
稱得上資深投資者的鄒女士前后經手過6套房,每個都大賺,不過最初她買下的都是新房,關注二手房是從2008年開始的。“當時為了給孩子上個好幼兒園,我看了不少新樓盤,比較下來對奧體新城比較滿意,那里的幼兒園掛的是南京一幼的牌子,不過當時售樓處沒有新房源在售,開盤還要等好幾個月,趕不上幼兒園新生報名的時間,不得已只好選擇二手房。”
2008年7月,鄒女士以9800元/㎡的價格買下了奧體新城一套98㎡的二手房,孩子也順利地上了小區內的幼兒園。入住幾個月后,鄒女士發現這套房子因為靠近馬路會有些吵,年輕人沒什么,但家里的老人住不習慣,因此還是搬回了原來的房子,這套二手房也掛到了中介那里準備轉讓。讓鄒女士意外的是,買下來不過大半年,這套房子已經增值了很多,而且很搶手,想要看房的電話一天能接到十幾個。2009年4月,這套房子以1.65萬元/㎡的價格賣出,“大概10個月的時間吧,賺了75萬”,這讓鄒女士對二手房投資產生了興趣。
她很快又在城中看中了一套二手學區房,買的時候單價是1.3萬,現在已經漲到2.3萬了。因為孩子上小學還有好幾年,鄒女士把這套二手房先租了出去,“才40㎡大的房子月租金2000元,算是不錯的了!”
對于今年4月中旬出臺的二套房貸新政等一系列調控政策,鄒女士反倒認為是個機會,她認為房價長期來看仍會保持上漲態勢,所以自己仍會繼續關注房產投資,調控之下更容易出現質優價廉的好房源。
新城區二手房價下滑
吸引投資者抄底
2009年,南京房價突飛猛進,異軍突起的二手房市場吸引了不少買房人和投資者的目光。有中介機構統計稱,當時南京二手房市場上的投資比例整體已達到了三成,江寧、奧體、浦口則超過了三成。進入2010年后,受調控政策影響,各大銀行紛紛收緊了房貸的口子,不少20年以上的二手房貸款非常困難,使得二手房市場成交量驟減。
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和2009年同期相比,南京二手房市場的房源量增加了50%,而交易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超過20%。從掛牌價看,據365地產家居網統計,6月南京全市二手房掛牌均價11963元/㎡,與5月的11901元/㎡基本持平。但在南京全市11個區中,有7個區的6月掛牌價比5月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浦口區二手房個人掛牌均價7736元/㎡,環比5月下滑4.67%,再度成為全市掛牌價回落幅度最大的區域。另外,建鄴和江寧兩區掛牌均價分別為16311元/㎡、10059元/㎡,環比5月分別下滑2.98%和2.91%。三大新城區跌幅領先其余4大區域。
以江北為例,來自一些房地產網站的二手房源信息顯示,目前江北的二手房價格相比此前大幅下滑,單價6000元左右的房源比比皆是,個別樓盤還出現了“5字頭”的房源。
房價的下滑使得部分購房者重新關注到二手房市場。筆者從中廣置業、滿堂紅、我愛我家等幾家知名中介了解到,6月以來看房人數已經有較為明顯的上升。6月底365地產家居網組織的河西二手房看房活動中,有21%的參與者明確表示是純投資或半投資半居住需求。
投資二手房
稅費成本相對較高
二手房市場投資呈現出再度升溫的趨勢,那么,買房人如何在二手房投資中淘得真金?二手房投資中又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我愛我家市場部經理舒莉莉表示,一手房和二手房各有其優勢,購買二手房的好處主要有兩點:一是二手房是現房,房子本身質量、配套等問題一覽無余,配套到位率要比新房高出許多。二是二手房即買即住,不用等待,特別是一些已裝修的二手房,基本上是拎包入住,給著急結婚和改善性的自住型購房人省去了許多麻煩。而新房是期房,一些配套等多未到位,另外在入住時間上一般要等上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才能入住。但在稅收方面,買二手房要繳納的稅費比買一手房多很多,購買一手房只需繳納契稅與公共維修金,而購買二手房,雖然公共維修金不用再重復繳納,但是要繳納契稅,許多房產還要繳納5.5%的營業稅以及全額1%,或差額20%的個稅,此外還有中介費用。
在中廣置業岔路口店的韋舉經理看來,地段、配套以及樓盤的品質、管理等因素決定了房屋未來的升值潛力。對于購買二手房長期投資人群而言,最好選擇在商圈成熟、地段較好、交通便利區域買房,比如江寧的二手房雖然在新政之后價格有一定幅度下調,但面積不大、總價不高、地鐵沿線的二手房一直很受歡迎。韋經理還表示,房地產市場的日益成熟使投資者逐漸失去了短期獲取暴利的可能,現在投資二手房不妨選擇通過出租獲得穩定、長期收益的方式。
-本報地產評論員 劉莉
參與互動(0) | 【編輯: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