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18分報道,種種跡象表明,從去年開始的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似乎讓各地曾瘋漲的房價暫時“冰封”。昨天,在全國國土資源廳局長會議之后,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接受記者采訪時,也用了“量跌價滯”四個字來形容目前房地產市場的態勢——他預測,再過一個季度左右,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全面調整,房價會有所下降,但不同城市表現不一,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預測。
房價未來走勢到底如何?是短暫的探底,還是新一輪報復性反彈的前奏?在樓市未來“霧里看花”之時,有一群人的動向特別值得關注。他們征戰多年,既神秘莫測,又赫赫有名;他們所到之處,烽煙四起,房價驟升。過去十年,中國樓市的瘋漲與他們為代表的炒房客有著扯不清的關系。他們,就是著名的溫州炒房團。
烽煙四起 房價驟升 溫州炒房團如何發端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雖然高溫炎熱,但由30多人組成的一個溫州炒房團還是悄悄趕赴了上海,考察浦東新區的某高檔樓盤。這個樓盤以高檔別墅為主,單棟別墅售價就超過2000萬。看房團組織者——《溫州晚報》的工作人員張倩說,已有成員有意向購買:
張倩:“38個人都是建行的VIP會員,有意向買高端豪宅的成員過去的,現場馬上說現金拿出來買下來的沒有,但是6個人有意向,下午正在談價格,一下子談不下來,下個禮拜還要過去再談。”
提起溫州炒房團,就不能不提《溫州晚報》。2001年8月18號,正是《溫州晚報》組織的一次廣告策劃活動,拉開了溫州人大規模進軍房產行業的序幕。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所有關于“溫州炒房團”的介紹里,《溫州晚報》無意間發起的這次社會活動,被普遍認為是“溫州炒房團”的發端。而張倩正是那次活動的具體策劃者。
當時,《溫州晚報》以上海房產租金回報率高為噱頭,組織了120多位溫州人到上海看房。報社得到的回報是上海的房地產開發商在《溫州晚報》做幾個整版的房產廣告。張倩回憶,當時上海普通樓盤的價格在每平方米4000多元。
張倩:“第一批購房團成交了幾十套。第一批工薪階層、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中小企業的老板等。之后就演變成了開發商主動聯絡溫州的媒體,幾乎半個月就要出去一次。第一個高潮持續了一年多,到2002年。上海的房價從4000多漲到了一萬左右。”
在張倩的記憶里,后來房地產企業甚至把沙盤擺到了《溫州晚報》的大樓內,來吸引溫州人就地看房買房。
所到之處 房價立馬飆升
事實上,溫州人購房首先是從家門口開始的。從1998年到2001年,民間資本進入,促使溫州房地產市場價格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一度熱到無房可炒;之后,精明的溫州人才迅速把資金轉向臨近的杭州和上海。繼杭州、上海之后,東起遼寧大連、西至新疆伊犁,南到海口,北達內蒙,溫州炒房團的足跡開始遍布全國的省會與中心城市、二級城市,甚至縣級城市。溫州購房團所到之處,往往大批量采購,甚至整棟成片購買。有兩個關于溫州人炒房的傳說,一個說他們買房如買菜,一個說他們購置房產無數,腰間掛滿鑰匙,最夸張的版本是說有人身上掛著的鑰匙有72把。很多傳說無法證實,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到之處,房價立馬飆升。
黃東升是第一批購房團的成員,現在他已成為一位專業的炒房大佬。由于善于利用貸款,黃東升總能大批量購房,房子多到“數都數不過來”。據他說,最多的時候,曾用貸款一下子“吃”進60套房子:
黃東升:“我也不知道我有多少套房子,一線二線三線我都有,包括美國紐約、倫敦、包括舊金山。我們的房子,悄悄的進,悄悄的退,我們是以資本市場為目的。我有用不完的錢,也有還不完的債。”
黃東升周圍形成了一個大約由50人組成的炒房團,團隊的優勢讓他們能從開發商那里拿到市場價的七折,然后他們再高價賣出,大家平分利潤。
黃東升:“比如我們10個人去買樓,每個人出100萬,每個人有一套房子,但房子不是屬于你的,房子買過來是平均分的,這個房子可能賣掉是200萬,(賺的)100萬要10個人來分。就是團購批發形式。”
參與互動(0) | 【編輯:位宇祥】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