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等7部門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指出,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是解決“夾心層”住房困難的有效途徑。
昨日(6月29日)記者從濱海新區政府獲悉,《天津市濱海新區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暫行規定》正式發布,其中首次將藍、白領公寓納入保障性住房管理規定中。與市區的商品房和保障房不同,藍、白領公寓和泰達政府公屋屬于公共租賃住房,只租不售,而且租金低于市場價的20%。
濱海新區外來工可申請公共租賃住房
藍領公寓人均居住面積不小于6平方米,白領公寓人均居住面積不小于20平方米,房間整體面積約為60平方米,月租金低于市場價20%左右。
濱海新區的迅速發展吸引了許多大型企業進駐,同時也帶來大批外來人員就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為了解決這些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濱海新區在開發區、保稅區以及高新區內建設了藍、白領公寓以及泰達政府公屋,職工可以通過企業向所屬功能區提出租賃申請,“如果職工收入較低,相關企業以及所屬功能區還會對租房職工提供補貼。”濱海新區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郭富良表示。
凡是在濱海新區內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有意租住藍、白領公寓的,須提供本人學歷證、職稱證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由所在企業向所屬功能區勞動人事部門提出申請,并備案員工身份、來源地、勞動合同、工資福利待遇、投繳社保等相關情況,然后即可入住。
3處公共租賃住房年內竣工服務不同群體
雖然同為公共租賃住房,但是藍、白領公寓以及泰達政府公屋分別針對不同的群體。
目前開發區已建有不同檔次的公寓21處,總建筑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為11.7萬名來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場所。今年開發區還將建設服務外包產業園白領公寓、西區藍領公寓以及泰達政府公屋等3處公共租賃住房,總建筑面積近40萬平方米,項目已完成主體及二次結構施工,進入內部裝修階段,預計年內竣工。
西區藍領公寓建筑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主要服務對象是在開發區工作的一線藍領工人,建成后可以提供400多套住房,為2600多人提供居所。
服務外包產業園白領公寓位于開發區第五大街濱海服務外包產業園區內,總建筑面積超過22.7萬平方米,預計可入住7000人,主要服務于園區企業的中層以上員工。項目除5棟高層主體住宅公寓外,還將建有停車場和各種商業配套設施。
泰達政府公屋主要為在開發區工作和生活的青年家庭提供過渡性住房,為國內首例政府公屋,房型為40平方米至70平方米不等的單體小戶型,分別適合一人、夫妻二人或一家三口居住。目前,公屋正在進行外墻保溫層的施工以及內部精裝修。按照設計規劃,小區里將設置銀行、郵局、活動中心、商業等配套設施,還設計有中心小花園,地下、地上停車場等。
公租房解決“夾心層”住房難
目前在中心城區沒有專門的公共租賃住房,但濱海新區保障性住房管理規定中的藍、白領公寓,實際上已經屬于公共租賃住房。對此,天津市房地產業協會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房地產研究會副秘書長劉玉錄表示,事實上,公租房與現在租賃市場上的房源,最大的區別就是其產權屬于政府。藍、白領公寓的產權就屬于政府,因此藍、白領公寓對開拓本市的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替代作用。
“如大家所知,公屋、居屋、組屋是中國香港、新加坡住房保障的成功模式,藍、白領公寓和泰達政府公屋的運營和管理會為今后天津政策性住房的開發建設、經營管理提供嘗試與借鑒,因此目前只面對外來人員的公屋其意義已超出了它的本身。”劉玉錄表示,通過公共租賃住房,大量“夾心層”和外來人口可以推遲買房時間,有些甚至可以不用買房,這樣對緩解現階段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矛盾、穩定房價有重要意義。與濱海新區相比,市區也可以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區域建設公共租賃住房。(作者 李文博)
參與互動(0) | 【編輯:林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