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年的“港校內地招生熱”,今年突然出現了拐點。記者走訪香港高校發現,內地學生報名人數除香港大學等個別高校仍有增加外,大多數港校首次出現滑落!案坌帷睘楹尾辉偕郎?
報名人數:從持續增長到明顯回落
香港高校招收內地本科生始于1998年。目前,香港招收內地全日制本科生的院校已增加到12所,他們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樹仁大學、珠海學院。
10年來,香港高校對內地招生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香港更加熱情地向內地優秀人才招手。特區政府將2008年大學非本地生的比例上限由10%提高至20%,部分高校也擴大了在內地的招生名額。一些高校還增加了獎學金名額。
與此同時,香港入境處放寬了非本地生在港工作限制,允許他們從事兼職或全職暑期工作,畢業后也可申請在港逗留1年找工作。
面對一系列利好消息,內地報名人數持續上揚的勢頭卻在2008年出人意料地逆轉。香港浸會大學教務處助理教務長梁慧兒說:“浸大自2003年起對內地招生,報名人數由最初數百人按年遞增至去年的5000多人,今年數字首次回落!
多所香港高校今年內地生報讀人數大幅減少。其中,浸會大學減少近2000人,科技大學減少近2000人,理工大學減少1000多人,香港教育學院減少近百人。
考生心態:從趨之若鶩到趨于冷靜
香港高校普遍認為,今年內地報名人數下降,主要是因為港校入學門檻高,招生分數線令不少學生望而卻步。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港校內地招生起步時的“熱”,有“新奇”、“不了解”等多方面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趨理性,“其實沒有什么‘最好’的教育,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目前,教育部已和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和文憑互認協議。這表明,內地高等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近幾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規模為每年1000多人,其中只有部分成績特別優秀的考生才能獲得全額獎學金,大部分是繳納高額學費的自費生,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每年在10萬港元以上。考生必然也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
高等教育:從“狼來了”到“鯰魚效應”
近年來,香港高校以高額的獎學金、靈活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方式、與國際高度接軌的辦學體制以及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等優勢,迅速贏得內地考生垂青。一些內地“高考狀元”放棄清華、北大轉投香港高校的消息不時傳出,有人甚至質疑內地名校是否已淪為二流,更有人驚呼:“狼來了!”
如今,隨著內地考生的選擇日趨理性,各界對港校招生的態度也變得冷靜。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但中國學生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留學海外,本地優質生源不足的境外高校也紛紛將中國作為全球招生地。人們越來越認同的是,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進入,使內地高等教育發生了一種“鯰魚效應”。
香港理工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高級經理黎明輝認為,“港校招生熱”只是內地高等教育經受全球化沖擊的一個信號。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教育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日益激烈。
香港高校對內地招生,不但使內地考生在“一考定終身”中多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內地名校的競爭意識。近年來,內地正在推進高校自主招生和教學改革,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提高對學生的獎勵和資助力度。而香港高校的辦學模式、招生模式、培養模式,都給內地高校提供了一種參考。
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自主招生改革步伐的加快,曾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上海交大副校長印杰明確表示,要通過港校升溫,反思內地高校現行單一的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模式。他說:“與其害怕搶奪優質生源,不如多練內功,使自身水平在競爭中上升。關起門來保護自己是沒有出路的!
王旭明認為,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增進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教育交流與影響。不僅僅是對高等教育,對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都有積極作用。(記者呂諾)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