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2005級本科生趙應宏已經盤算好了:畢業前用獎學金、助學金余存把助學貸款先還一半,畢業后一年內再把剩下的還清。來自綿陽的他已經和成都一家公司簽約,出校門就能靠自己的能力掙工資了。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輕松面對和銀行助學貸款的那份契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校園的表現就是就業的艱難。今年一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還不到一半,遠遠低于往年。對于出身貧寒、靠貸款完成學業的學生來說,就業往往是還款唯一的基礎。找不到工作,飯碗都成問題,守約還貸就更難了。
近日,在與媒體的座談會上,中國銀行個人金融總部業務總監何明呼吁,助學貸款不良率一直偏高,而且情況在當前形勢下更可能惡化,政府應該采取綜合應對措施,一方面保證學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助學貸款好事能夠持續辦好。他建議,學生還貸是否可以考慮在兩年緩沖期上再適當延期,以減輕他們的壓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金融危機下助貸還款難題
中國的助學貸款政策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當時的教育改革令上大學的經濟門檻陡升,學費、生活費連年創新高,一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子弟即便考得上,有的也入不了大學的門。此情況催生了助學貸款機制。
不過,助學貸款在最初幾年并不順利,所涉學生也沒有需要的那么廣大。據教育部最新的統計,截至當前,全國申領助學貸款的大學生超過400萬人,使用貸款額度也超過4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2004年6月以后實現的。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光明說,2004年的54號文基本上理通了助學貸款的渠道,學生、學校、銀行和政府各擔其責、各享其利。比如政府貼息政策加大落實,銀行招標入選,學生還貸有了兩年緩沖期。因此助學貸款蓬勃發展,基本實現了“不讓學生由于經濟問題失學”的目標。
然而,入校門只是問題的一面。出校門后如何還款也是費思量的。隨著當年欠賬還款付息日的到來,其中矛盾也漸漸浮現出來。從 2004年起,中國銀行負責教育部直屬116所院校的貸款發放,所涉金額超過100億元。據何明介紹,這些貸款的不良率超過商業貸款許多,而且近一兩年受經濟危機影響很可能繼續惡化。負責地方高校貸款的銀行情況還要糟一些。
有些人認為,個中原因主要是學生信用不好,所以誠信教育和催繳力度紛紛加大。央行的個人征信系統也在近幾年建立,不還貸者連信用卡也申領不了,房貸、車貸更是受影響。為了催繳,有的學校甚至組成了專門的催繳小組,專門和貸款學生聯系。但此舉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東北大學學生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王輝告訴記者,經他們調查,不還款學生中80%是由于沒有找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還有一部分是家庭發生變故,比如父母親生大病可支配余額驟然減少等。“真正惡意拖欠的少之又少。助貸良性循環的基礎在于就業。”
銀行、主管部門各支招
近日,財政部、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畢業生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辦法規定,從2009年起,除西部地區12省(自治區、直轄市)外,部屬高校應屆畢業生到河北、山西等10個中部地區省份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也可享受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優惠政策。
“代償政策一方面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另一方面也在解決助學貸款的還款問題。”張光明說,代償辦法要求在校學習期間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含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代償的學費優先用于償還國家助學貸款本金及其全部償還之前產生的利息。
對于延期付款的建議,張光明表示,如果全國大多數情況確實存在這種需要,政府可以考慮調查研究再決定。“2004年就把付款的期限從出校門延長為兩年內。當前的思路是,解決助學貸款問題和就業問題聯系起來,要多管齊下。”
遼寧省教育廳常務副廳長李樹森的建議更為“激進”。他告訴記者,中國或許可以借鑒英國的做法,在某種條件下由政府為助貸買單。“英國的規定是,如果學生貸款者就業后,持續一定年限一直不能達到2.5萬英鎊的年收入,則政府最后負責還清銀行的本息。”他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也是支持教育的實事求是的做法。
過去一段時間,有些銀行將拖欠貸款的學生姓名通過媒體等渠道公布于眾引起各方爭議。對此,中國銀行遼寧省分行行長王建宏說,助學貸款不同于一般的商業貸款,它帶有強烈的社會功能色彩,因此不能采取過于極端的做法。“從大了說,教育上的投入,有些損失也是可以承受的;從小了說,助學貸款對于銀行就是一項善舉,是行善積德的事兒,要帶著樸素的感情去做。”他還認為,隨著“信用”在社會中的約束力越來越強,助學貸款的前景是向好的,不良率肯定會慢慢下降。 本報記者 董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