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了民,花了錢,見了實效,就不是形式主義”
--專訪教育部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
“從理論上說,有公信力的民間中介機構來參與評估,當然會更好,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中介機構還有一個培育的過程。但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期間,確保教育質量的工作刻不容緩。所以,教育部就設立了評估中心。我們評估中心是政府領導下的具有中介性質的國家事業單位。這說明了現在的教育評估模式具有轉型期的過渡特征。”
高等教學評估到底推動了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是與初衷相悖而加深了弊病?隨著第一輪為期五年的評估進入尾聲,爭議也達到了頂峰。4月11日上午,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教育部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
評估目標基本實現
南方周末: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至少有幾十名政協委員批評了教學評估制度,此前批評高校在迎評中造假、形式主義化的報道也不少。媒體與公眾很需要聽到像評估中心這樣的核心當事人的聲音。
李志宏:我希望公眾在評價教學評估時,不要因為一些枝節問題影響了對主流的判斷。
教育評估是中國高等教學發展的歷史需要。最近幾十年,是中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的高速發展期。最近幾年大學擴招后,地方主管部門的教育投入、學校的硬件建設與教學管理都滯后了一些。教育評估起到了刺激他們改變的作用。
通過將近五年評估,高校認清了各自的辦學定位,教學中心地位得以確定。學校的管理規范了,辦學條件也達標了,學生是真正的受益者,評估的目標基本實現了。
評估還抑制了高校的過度擴招。以前幾年,高校擴招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教育部發文件都控制不了,擴招為學校帶來的利益太明顯。而現在,如果學生招得太多了,生均投入、生均圖書、師生比等多個辦學指標就可能達不到,擴招沖動就被抑制了。
南方周末:但這樣的作用好像并沒有得到許多高校教師的認同……
李志宏:管理規范了,老師的工作量確實加大了,這可能是部分老師一下子難以理解評估的原因。
評估要求教師要認真對待所有的學生作業,要求教師認真批改試卷,還要求認真寫教案,認真批改學生論文。東北一所高校,在評估自查中發現了部分教師批改學生論文不認真,學生一萬字的論文老師只給寫上十幾個字的評語。學校在評建中要求老師至少得給學生寫上幾百字的評語。
校長支持,沒有勞民財傷
南方周末:這種靠外力推動的改變會不會只是陣風,過后還是老樣子?
李志宏: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從茶幾上拿起一本資料,這是南陽師范學院的《本科教學保障與監控體系》)。南陽師范學院在以評促建的過程中總結完善了質量保障體系,他們把外力推動變成內部驅動,許多學校都到他們那里去調研學習。又如廈門大學,發現了評估給學校管理帶來的好處后,由“要我評”轉為“我要評”,校長朱崇實說,以后不管教育部來不來評,學校都會在每年11月請專家自評。
南方周末:這么說來,高校校長中以支持評估者居多?
李志宏:至少有90%以上的高校校長支持教育評估,評估讓他們找到解決辦學問題的抓手。我們在和日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與機構交流時,他們的負責人說日本高校80%的校長不喜歡評估,這剛好和我們相反。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也認為,大學教師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通過教學評估的推動,可以扭轉這種傾向。
南方周末:但社會上有另一種看法,認為校長們熱衷于評估,是因為評估和教育資源分配有關,這些利益扭曲了高校的迎評,導致有些高校為得到優不惜造假。
李志宏:這種說法沒有依據。教學評估在政策上沒有和其它資源的分配掛鉤。只是從慣例上,學院如果想升格大學,一般要教學評估達到良好,想設新專業,主管部門也會參考一下評估成績。
南方周末:有些反對評估的聲音認為,被評估學校兩年前就要開始準備,這漫長的準備勞民傷財,做的是表面功夫?
李志宏:有位清華的老校長說了句公道話:如果勞了民,花了錢,見了實效,就不是形式主義;如果勞了民,花了錢,不見實效,這才是形式主義。
如深圳大學,為了迎評,學校在短期內添置了價值3000萬的設備,建成了6個實驗中心。當時的評估組長戲稱這是“深圳速度”,這說明過去的投入不足,又說明評估帶動了教育投入。又如西南政法大學和重慶工商大學,我們在評估中發現,生均經費只有3000元左右,屬嚴重的投入不足。評估了,重慶市副市長來了,他當場承諾要在以后的兩年內,使學校的生均經費逐漸增加到5000元。這意味著以后每年重慶市政府要給學校多投入幾千萬元,當時在場的老師們長時間地鼓掌。這說明評估也促進了學校主管部門加大了投入。
一些人看評估只看到了枝節上的問題。其實學校教學工作水平有沒有根本性提高,才是檢驗評估效果的根本依據。
接待不要太隆重
南方周末:但一些“枝節問題”確實在影響教學評估的形象與公信力,如今天早上被媒體曝光的廣西師大校領導隆重接待評估組秘書袁俏的事。
李志宏:報道我也看了(拿出從網上下載的打印件),袁俏在電話里緊張得都坐不住了。我們曾經反復告誡過學校,接待不要太隆重。廣西師大在對待一個專家組秘書上,確實有點過于隆重了。作為一個秘書,是為學校和專家組服務的,以后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
南方周末:記得教育部在去年就發文強調過接待紀律,不要接站,不得舉行諸如獻花等形式的隆重歡迎活動,可為什么還是屢屢發生?
李志宏:2004年,教育部就在17號文件中規定了這些接待紀律,如接待專家不要超過三星級賓館。但學校都比較熱情,有時他們會變通地把專家安排在省政府招待所,有的條件很好,會超過三星級水平。學校怕怠慢了專家。
對接待過度的問題,我是這么認為的。首先,中國是禮儀之邦;其次,專家們確實辛苦,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略微熱情些的接待可以理解。
為了防止招待過度,我們已要求學校必須在評估前先報接待方案,報上來的基本是三星級。
南方周末:有些教師稱,學校在評估中以送電子資料為名,把萬余元的手提電腦送給評估專家,送其它貴重禮物也成了慣例。你們有沒有接到過這樣的舉報?
李志宏:我們接到過這樣的舉報。例如,南京一高校老師,他在上海社科學報上發表文章稱,學校給專家每人送了一臺手提電腦,所以才得了優。我們調查后發現根本沒有此事,原來這位老師是在班車上道聽途說的。但此事很快被一些媒體轉載了,假新聞的壞影響已經傳播出去了。
南方周末:那你們有發現過評估專家收受貴重禮物的情況?
李志宏:可以說,評估專家“接受貴重禮物”的說法,我相信基本是傳言。這些專家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學術聲譽,我敢說,99%的專家都不會冒著毀壞個人清譽的風險去收受貴重禮物。
但為了防患于未然,我們還是制定了《學校評建規范》、《專家組工作規范》,周濟部長還明確對專家提出要求,做到“兩不、兩請辭”即“不收受學校禮物,不接受領導宴請”、“請辭領導接見、請辭文藝匯演”。
南方周末:比接待過度更受輿論批評的,是迎評造假。從教育部多份公開文件看,你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視的。
李志宏:我們五年已做了五百多所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評估。不排除個別學校有操作變形、把握不準的地方。
評估中堅持求真的學校占了主流。但前幾年,由于要查三年的教學檔案,有些學校怕專家說材料不夠,就多做了材料。原有教案不規范,重新寫了。檔案管理不好,把學生兩三年前的試卷弄丟了,重做。這加重了學校負擔,也可能出現了造假現象。
這確實會傷害評估的公信力,我們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在2006年的文件里,只要求查最近一年的學生試卷和論文等檔案了。現在,在試卷和論文等材料上造假應該基本沒有了。
南方周末:如果以后發現有高校在迎評中造假呢?
李志宏:那就如周濟部長所說的,一旦查實,對造假要一票否決,評估結論為不合格!
評估模式有待改革
南方周末: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人民日報》上發文認為,現在的教學評估太一刀切了。下一輪評估制度會不會有所改變?
李志宏:我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在下一輪評估中,分類指導將會加強,如對新建院校,可能主要是評估合格或者不合格就夠了。評估方法上,一定會增加常態數據與基礎數據的統計、分析與監控。專家進校評估時,重點考察幾項就行了。這可以促進學校的管理,也可以減輕學校與專家的負擔。
南方周末:有觀點認為,讓教育部這樣的教育行政主管單位來評估大學,會導致資源分配權與評價權過度集中,行政權過度介入到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所以有學者建議應該由民間機構來進行教育評估。你如何看這種觀點?
李志宏:從理論上說,有公信力的民間中介機構來參與評估,當然會更好,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中介機構還有一個培育的過程。但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期間,確保教育質量的工作刻不容緩。所以,教育部就設立了評估中心。我們評估中心是政府領導下的具有中介性質的國家事業單位。這說明了現在的教育評估模式具有轉型期的過渡特征。
隨著以后逐漸對民間評估機構的培育,就可以形成民間評價與官方評價相輔相成的格局。如日本,既有文部省批準設立的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也有大學基準協會這樣的非官方性質的評價機構。再如澳大利亞,政府會委托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進行5年一輪的評估,學校則會在每隔一段時間找社會中介機構來自評。中國也可能會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 (記者 傅劍鋒)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