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珠算通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初審,有望在今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昨天,記者從市科協了解到,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在兩所小學開展了珠心算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驗。結果表明,學習珠心算班級的數學成績平均分高于其他班級,分差在5—10分左右。專家呼吁,珠算應進入幼兒教育和小學課程。
珠算退出數學課程標準
說起算盤和珠算,國人都不會陌生。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起,算盤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據市珠算心算協會會長張德和介紹,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珠算被完全取消了。理由是,珠算的計算功能已被計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學還可減輕學生負擔。 “其實,珠算的教育功能、啟智功能是獨特的。 ”張德和表示。
經過多年摸索和教學實驗,珠算專家們提出了“珠心算”的概念。珠心算是珠算式心算的簡稱,簡而言之,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虛擬算盤”,利用“珠映像”的變化進行心算。珠心算是最快的心算方法之一,能完成多種復雜運算,其速度甚至能超過計算器。通過珠算與心算的結合,專家開啟了這門古老技藝的當代價值。
珠心算讓幼兒學會算術
對于珠算進課堂,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幼兒園學珠算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也有說法是珠算學習會加重學生負擔。對此,張德和表示:“掌握了它,我們的下一代既能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又能更快更好地學習數學,何樂而不為呢? ”
為說明珠心算的價值,張德和會長為記者撥起了算盤,“你看,珠子的上下移動會讓計算變得很形象,這對兒童理解算術是很有幫助的。 ”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2—7歲的兒童處于 “前運算階段”,很難學好算術,因為算術需要邏輯轉換,而7歲前的兒童不具備這種能力。受這一經典理論影響,幼兒園只教孩子認10以內的數字,不教運算。但市珠算心算協會的多年教學表明,借助撥算盤,幼兒園兒童能通過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掌握兩位數的加減運算;進而學會珠心算,利用頭腦中的算盤做加減法。
“中國數學教育不能沒珠算”
在北京東路小學和浦東東方小學,市珠算心算協會與校方合作,把在幼兒園學過珠心算的學生編為一個班,繼續教他們珠心算。協會專家和小學老師編寫了6冊教材,每學年教兩冊。記者看到,這套教材用珠算教學生度量轉化、兩位數乘除、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和原本初中才學的負數等知識。通過珠心算這一“形象思維橋梁”,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開發。他們能借助算盤,比其他班級學生更快地學習數學知識。記者從這兩所學校了解到,實驗班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其他班級高出5—10分左右。此外,該班的語文、英語學習也占優勢。專家認為,學珠心算能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注意力集中度等多方面素質。
對于張德和的觀點,華師大數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奠宙表示了認同,“我認為,中國的數學教育不能沒有珠算。我們應對珠算做新的定位,使它的當代功能得到合理的開發。 ”
記者 俞陶然 報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