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暑假第一天,教育部通過電視和網絡媒體,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播放預防地震、溺水、交通事故和奧運安全專題節目,為全國中小學生上了一堂安全課。由此引出一個話題,學校、家庭、社會如何給孩子提供更貼近、更實用的安全教育,提高其應急意識和自救能力。
學校能否布置“安全作業”
安全教育如何更貼近學生?一位中學德育老師說,以往暑假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說的多、做的少”,實效性不足。這次汶川地震為我們敲響警鐘,暑假里安全問題應充分重視,不少學校通過給學生布置“安全作業”,吸引學生關注。
盧灣一中心小學今年假期新增一項特殊作業———讓學生整理一只“家庭應急包”,內含手電筒、干電池、收音機、飲用水、壓縮餅干、口罩等,有條件的還可放置一些消毒藥品,以防突發災難來臨時應急。學校還在暑假中開展“安全小問號搜搜搜”活動,讓學生尋找暑期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在家長幫助下提出解決方案。
中山學校的每個學生也在放假前領到了一本學校自編教材《學生緊急救護技術培訓手冊》,以圖文形式闡述“常見外傷緊急處理”、“溺水急救”、“防雷知識”等11項與學生暑期生活密切結合的現場急救基礎知識,還用小步驟列出自救程序,簡單易學。
社會能否多些“安全模擬”
暑假學生回歸社會,專家建議安全教育社會不應“缺位”。但目前,本市絕大多數青少年校外場所卻未能履行這一職責。
據了解,目前本市多數校外場館以探索科學奧秘、體驗人文知識為主,涉及安全技能演練的,僅有上海市公安博物館的消防模擬演練館等少數場館。一名小學生說,各種安全知識同學們都耳熟能詳,但多數從未“操練”過。比如,對溺水者進行人工呼吸,口訣她背得很熟,但沒練習過。
在國外,很多博物館等科普場所都開發了模擬逃生功能。災難再現的模擬場景十分逼真,甚至還能放出煙霧來。如日本各區都有地震館,地裂、房屋傾斜、家具倒塌等真實情形能逼真模擬,孩子們都要“親歷”地震現場,練習逃生技能。日本不少中學生、大學生都能實地勘測居住區哪些地方危險、哪些地方可供避難,并制作出防災地圖,不少孩子還能列出詳細實用的防災必需品。
教育專家包水娟指出,像地震、溺水等,兒童如果經歷模擬考驗,求生幾率會增大不少。國外不少單位主動開發和承擔兒童安全教育功能,提供模擬災難或緊急情況場所,但我國這部分資源開放不夠,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家長能否學習緊急救護
在中小學中培訓急救人員,已列入2008年度市政府實事項目,教育系統全年將培訓中小學教師1500名,幼兒園保教人員35000名。有家長建議,這類緊急救護技能培訓能否擴展到家長群體?
不少家長指出,暑假期間,孩子與父母相處時間較長,但很多家長不具備急救知識,萬一出現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等,往往束手無策,貽誤良機。如果能對家長進行簡單的技能培訓,那孩子們假期中的安全系數將大大提高。家長們建議,社區能否開辦“家庭安全夏令營”等活動,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學習緊急突發事故如何處理等知識,將假期中的安全隱患降至最低。(記者 彭 薇 李愛銘)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