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實驗室了,你11點再打過來吧。”電話的那一頭,陳維的室友告訴記者。
陳維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研究生,2004年,他從北方一所大學考入上海交大環境工程系。
眼看著同期考入的博士生大多已經畢業,而自己因為沒有發表完規定的論文不能按期畢業,幾個月下來,陳維的心里不大好受,“我現在正在做以前一個師兄做完了但導師建議還可以繼續往深處做的課題。”
陳維告訴記者,自己認識的同校理工科博士中,讀博4年左右畢業的占了大多數,“像機械學院、電信學院等都要4年,因為他們的課題經常要到3年多的時候,才能做出點眉目。”
有時候3年結不了題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其中一個實驗數據發生錯誤,就會導致整個實驗從頭開始,重新測量和計算。陳維說,“如果實驗不順利的話,論文就寫不出來,就很有可能會延期畢業。”
由于陳維的課題涉及動力學、化學方面的內容,而導師的主要研究方向也不在此,陳維只能自己摸索。前一陣子,陳維特意去了趟北京,幾經周折,通過在中科院讀博的同學,去看了他的動力學實驗所涉及的儀器——離子加速器,在中科院好好地學習了幾天。“全國也就兩臺離子加速器。我現在做實驗就沒這個條件,做課題的環境很受限制。”
更讓陳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他所做的課題不屬于導師的直屬課題,沒有實驗經費,也沒有申請到相關的經費,只能靠自己的錢來做研究了。“一個月也就200多元的國家標準補貼,做實驗有點吃力,但還是要抓緊時間早點畢業。”
讀博逾3年,也在爭取早點畢業的還有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宋茜。已近30歲的她,在談到讀博的感受時,語氣中頗有些無奈,“就業問題、生活壓力問題、家庭問題,對女孩子來說更加嚴峻。”
目前,宋茜還是由家里資助讀博。“文科可以參與的課題不多,能得到的補貼也不多。”宋茜告訴記者,雖然早在讀本科時,就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讀博深造,而且讀博期間堅決不到社會上打工,但“沒想到我還是出山了,繼續感受社會人生。”宋茜笑著說,“去外面的學校上上課。”
“都奔三了,連自己都養不活,唉,真是沒用。”宋茜同屆本科畢業工作的女同學,幾乎都買了房子,有了家庭,有些還有了孩子,過著不錯的生活。而對宋茜來說,越往上讀,越感受到了一種生活和學習的壓力。“我發現博士也是奢侈品,一口氣直接上博士的,有多少人能夠心無旁鶩地專心做學問?”
宋茜的身邊有不少在職念博士的朋友,這些在職博士看上去家庭、工作、學業都有豐收,但是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宋茜才發現,在職博士也有難處。“他們拖家帶口的,心里也有牽掛。讀博又花錢,也沒賺錢。”宋茜告訴記者,有些在職的博士還要往老家寄錢,又要忙著單位的工作,還得忙著讀博的論文。
“該賺錢養家糊口時,只能夠勉強維持自己,還談什么向父母盡孝道呢?我能少向家里要錢就算好了。”宋茜有些無奈地說。
“吃飯400元,電話100元,平時買點日常用品要幾十元,加起來就500多元。隨便出個門,來回就4元錢。別說結婚,談戀愛也談不起。”上海師范大學的趙杰這樣告訴記者,“我寒暑假也不回家,一來省錢,二來可以多看看科學文獻。”據他了解,中科院系統一般博士生都有1000元左右的補助,而高校的博士生補助就很少了,文科類一般就只有國家補助,自然科學類一部分有學校或實驗室補助,國家公費補貼也就是280元。“怎么說,博士生也是搞科研的人。不過,我感覺自己的生活水平還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
“別的地方消費水平我不太清楚,在湖南一般吃頓簡單的午飯就要四五元錢,所以平時的生活絕對不能太奢侈,要搞計劃經濟。”湖南大學機汽學院的王磊也有同感。平時如果有時間,王磊也在外面打些零工賺錢。由于參與導師的項目是階段性的,“沒項目就沒錢,更得在外拼命打工了。”
“現在的情況是,導師項目多的學生奔小康,導師項目少的學生‘吃不飽’。我希望有更多的可以參與課題、研究的機會。”王磊有些期望地說道,“現在的任務是省吃儉用,給讀大學的弟弟寄生活費。”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導周春生教授認為,博士生自身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僅是從導師那里拿經費、參與項目,更應該自己沉下心來搞科研,主動地去申請一些國家、國外的課題,這也是改善自身待遇的辦法之一。另外,博士生自己應當明確,資助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資助錢,還可以從導師那里學知識、學思想,學到科研的方法。“而國家也應該提供更多的渠道,讓博士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獲得課題、參與科研。”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博導戴星翼教授提到,現在博士生遇到的情況有幾種:一是導師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延期讀博的情況也不是極少數”;第二種情況是導師沒有課題,學生也沒得做,博士生的待遇也就不是很好;第三種情況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急功近利,不認真做研究,“導師給的錢多就干,錢不多就不干”。
“必須要明確,博士生不能以掙錢為導向。”戴教授說,作為博士生,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來讀博士。“而導師也要明確,學生到我這里來,我首先是為了他成才。”
戴教授認為,如果導師確實沒有研究能力,僅憑著資歷去帶學生,學校就應該有嚴格的考評制度。同時,對博士生的待遇要注意統籌兼顧,至少讓學生不能抱著打工賺錢的想法來做課題。
而對于有些博士自己另外找課題而又感覺缺乏導師指導的情況,戴教授主張學生提出想法,老師給予資助。“如果我的學生提出想法,我會非常高興。只要學生有想法了,就會給予資助,在研究條件、時間和經費上都給學生保障。”
“解決博士生待遇低的責任不能僅僅落在導師的身上,應該有一個更健全的制度環境。無論導師和學生,都需要這樣的教育環境,讓博士生能夠安下心搞科研。(文中學生均為化名)(張琦 周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