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后花園”,缺不缺“園丁”
近日,上海的23家殯儀館、公墓、殯葬代理機構抱團舉辦了一場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學歷,起薪為每月3000元左右。出乎意料的是,應聘隊伍居然綿延百余米,其中不乏復旦、同濟等名校的學生。杭城殯葬業目前的就業狀況怎樣?其就業空間到底有多大?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杭州殯葬行業鏈條上的數家單位。
杭州殯葬業收入水平:
沒有想象中高
作為殯葬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杭州市殯儀館主任羅齊本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羅主任說,社會上對殯葬業高收入的傳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誤解,“目前我們館員工的人均年收入大約6萬多元,當然,像高級化妝師這樣的特殊工種,薪酬比我這個主任還要高。”
“社會上有種傳言——殯儀館是壟斷行業,利潤很高。其實我們去年虧損了510萬。”羅主任說,目前的遺體接運、火化、冷藏等項目的價格還是十年前定的標準,而汽柴油、電費、工資卻早已一漲再漲。此外,對老紅軍、困難戶、烈軍屬等人群執行“七免一減半”政策,以及對無名尸等特殊遺體的處理,每年也有一百多萬的虧損。“我們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沒有任何補貼。只得開辟喪葬用品銷售、喪事禮儀服務等項目,賺取一定利潤來彌補虧損。”
至于公墓,浙江安賢園公墓總經理施俊說,公墓120多名員工平均月薪在2000元左右,本科畢業生有每月100元的“學歷獎”,基本能達到2000元以上。
就業空間:
求賢若渴還是“虛假繁榮”?
被稱為“人生后花園”的殯葬行業,缺不缺“園丁”?羅主任說,從殯儀館來看,就業空間并沒有想象中大。
目前,杭州市殯儀館有員工183人,身份有事業編制、正式合同、臨時合同三種,基本上不缺人手。其中本科學歷以上有20多人,大專近50人。羅主任說,杭州市殯儀館自1956年成立至今,接收遺體超過1萬具的只有兩年。遺體數量相對穩定,就業空間也不會大幅增加。
“上海的事情,其實只是個表面現象。像管理、策劃、文員這些不與遺體直接打交道的崗位總是好招的。而搬運接送、化妝、火化這些崗位,因為與遺體直接接觸,常常是每個月多給一千元也招不到人。”羅主任說。
安賢園總經理施俊對殯葬業就業前景的看法與羅主任不同,他畢業于國際貿易專業,今年29歲。“殯葬業目前還是一張白紙,大學生選擇這個行業,是很有眼光的。”目前安賢園有員工120多人,大專以上學歷占了一半。每年年初都會推出一批崗位。
除殯儀館和公墓,目前杭州還有經營喪葬服務業的單位400多家,從事著遺體防腐化妝、禮儀服務、靈堂布置,用品出售等業務。其中,“好樂天”禮儀服務有限公司是杭州經過注冊的最大殯葬服務公司,現有的30多名員工中,有大學生16人。
職業所需素質:
心理承受力強
作為杭州市殯儀館的當家人,羅齊本對殯葬業招工之難深有體會。“10年前,我們想招人,要借一家商標廠的名義,與他們一起招工。他們名額用完后再動員沒招上的人:殯儀館也有崗位,愿不愿去?”
數千年傳統浸染而成的誤解和偏見對殯葬業職工的影響,在羅齊本看來,是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因此帶來健康上的損害。
“現在好多了,幾年前,我們職工最怕的就是過春節,因為少不了拜年、聚餐,而他們平時連主動與別人握手都怕別人有想法。”羅主任開玩笑說,“我好歹也算個處級干部,可是出去交流要自我介紹時,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說好。”
羅主任認為,殯葬業職工最需要的就是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除了“不怕”,還要能受得起委屈。“別的行業也許還能和顧客爭個是非對錯,但在我們這里,喪戶永遠是對的,任何糾紛,我們都要認錯。”
“好樂天”禮儀公司的陳經理則對公司里大學生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操守很欣賞。陳經理告訴記者,2007年8月,好樂天送來了一具美國人的遺體,他在中國突發心臟病去世。“老人的兒子從美國打來電話,要看看老父親遺體。大學生們為遺體化完妝后,拍了照片從網上發給他兒子,他兒子一再感謝我們,讓他的父親走得如此安詳。”
人才規劃:
急需大力培養專門人才
“目前雖然有了殯葬專業的高等教育,但學校還很少,且都在民政系統下,學歷也只到大專。”羅齊本希望殯葬教育能上一個臺階,“一方面可以培養更多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形成一個學歷階梯,使在職員工也可以參加再教育,跟上社會的要求。”浙江安賢園總經理施俊認為,殯葬業需要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我們的策劃部、人力資源部、工程部、綠化部,都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雖然他把自己從事的行業比成“小房地產業”,但是墓地畢竟不等同于房地產,意向客戶也有其獨特的訴求和心理。“這就需要員工掌握專業技巧,以更好地與客戶溝通。”
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副處長章勇說,目前,杭州殯儀館和浙江安賢陵園等單位約有近百名大學生在工作。今后,還需要更多大學生到這個行業就業。一是遺體防腐和科學整容等科技方面,要有一批懂醫學的大學生進行處理;二是慰藉死者家屬,要一些學過專業心理知識的大學生發揮作用;三是藝術墓設計等科技的需要,現在,不少人為了報答先人的恩情,在做墓碑等方面也講點藝術性。本報記者 何晟 孫連興 本報通訊員 倪王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