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小學教師中80%是女性;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嚴重缺失”,孩子教育八成是母親負責;中國對學生傳統的評價體制缺乏“性別體制”;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性別教育教材或課程……由于個中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學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缺乏“陽剛之氣”,他們打扮花里胡哨,說話細生細氣,動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靜柔弱,心理承受脆弱……(據10月9日《成都商報》)
男孩子不像男孩子,這是個大問題。男孩子總要長成男人,如果不能克服身上的扭捏,這將是個什么樣的荒誕改變?有的父母錯誤地認為,小男孩當女孩養會很聽話,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又會變成男孩的樣子。其實,孩子的性別教育在5歲前就應該完成并在以后不斷強調。等孩子長大了再想讓他變回男孩已經太晚了。
是什么造成了不少孩子“男將不男”的性感脈絡?
如同專家分析的那樣,大量的女教師教會了孩子溫柔細膩,卻很難教來陽剛堅強;我國的傳統教育是要求孩子聽話當“乖孩子”,無原則地順從成為一個錯誤的標準;現實中不少的娛樂影音,也在不經意間拷貝了大量男不男女不女的小小“粉絲”。
不少老師家長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重視孩子的智力培養而忽略培養人格、毅力、膽識,一些孩子能繪畫能彈奏,才藝沒的說,卻膽小怕事,嬌氣得讓人不能理解。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女教師占太大的比重是不是重要的問題?個人以為這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說男教師多了,孩子們就都“陽剛”了,也不是說父親的教育多了,孩子就“陽剛”了,關鍵是我們的教育方式。
這是一個思想深刻變革的時代,是充滿挑戰也是充滿機遇的時代,要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除了好好學習之外,還應該具備勇敢堅強的品格。讓孩子多承受一些挫折,讓孩子多一些探索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的人格教育模式不改,確實令人擔憂。如果真的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真擔心,長此以往,“男將不男”。(來源:時代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