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村官就要有能力。100萬元可以看作章文瓊的能力之一,爭取項目落實資金、科學規劃村莊建設、更新村民傳統觀念等,這些不是僅僅靠錢就能解決的問題,章文瓊有工商管理知識、有對農村和農民的了解、有與本村村民最樸素的情感信任基礎、有在外求學工作帶來的寬闊視野和長遠眼光、有發展家鄉的決心、有溝通協調組織能力……章文瓊今天能帶給小坑村的這一切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事實上,后述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常常可以彌補資金缺位帶來的困難。
除了資金這個因素,當今有志于在廣闊的農村有所作為的大學生有足夠的條件具備章文瓊的其他能力,即便是應屆畢業生,也可以在實際工作中練就這樣的本領,關鍵在于盤活自己的能力,學以致用。只是農村的實際情況要求大學生村官要更迅速地成長,因為現實是——發展的愿望是極其迫切的。
人活著要有一點兒精神
孫維國
關注章文瓊很長時間了,說實話,一開始我不相信一個擁有留學英倫背景和碩士學位、又在大城市有著令人艷羨職位的年輕人,能放棄高薪,捐資百萬,回到偏遠的山村當一名“毫無前途”的村官。在物欲橫流、價值觀迷失的當下,還有這樣的傻人?作為一個農民,我更清楚“村工作”不僅千頭萬緒、繁雜瑣碎,而且常常出力不討好,甚至被誤解、遭白眼謾罵。別說一名海歸碩士,即便如我一樣土生土長的農民也大都選擇打工,不愿當這個“九品芝麻官”。但在看了《中國青年報》記者采寫的報道,特別是章文瓊結合自己親歷寫的《一名海歸大學生村官的感悟》一文,我被深深感動。正因為我太了解農村現狀和現實,所以在讀這篇文章時,幾度流下感動的淚水。
正如章文瓊所言,農民幾十年如一日的耕種生活方式,造就了他們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而農民最可愛的地方,也恰恰是他們這種非常樸素的因循守舊的價值認同。一旦我們相互融入了,他們就會接受你,認為你是他們的自己人,就表現出極其淳樸的感情,視你如同自家人。章文瓊能得到村民的擁戴,其關鍵不是他“捐資百萬”,也不是他的海歸身份,而是他對村民的滿腔真情,自始至終,他都帶著這腔真情去工作,真心誠意為老百姓做事,將他們“視同自家人”。人都是有感情的,總會被感動,再冰冷的心也會被真情融化。
在我看來,章文瓊之所以能對村民滿腔真情,源于他具有一種精神——奉獻精神。當一個人不計得失,無私奉獻,便是大愛。因為愛的最高境界是奉獻。不得不承認,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物質化”的味道比過去濃了,有些人做事從來是“只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種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風氣產生“逆向力量”,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是,許多人只看到社會陰暗面,無視或輕視正面和主流。
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想要“一輩子做好事”,就需要具有一點兒精神,一點兒奉獻精神,一點兒犧牲精神。人活著若沒有一點兒精神,就會感到空虛,無所寄托,活得不充實。章文瓊的偉大、可貴之處正在于此。而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稀缺的。
何妨從掃地送信蓋印章做起
杜成龍
讀了《一名海歸大學生村官的感悟》后,很受感動。非常佩服章文瓊,他放棄在大城市做高薪白領,卻返鄉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也許有的人認為他傻,有的人認為他這樣做不值得,但我卻覺得他做的有意義。我敬佩他的選擇,他能夠作出這樣的選擇,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是一種對農村的熱愛和想要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決心。
現在我也是一名大學生村官,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然在城市里讀了四年的大學,親身感受到了城市的富裕和繁華,但我的心卻一直在農村,因為那里有生我養我的父母,有可親可敬的鄉親。畢業后的我放棄了在北京讀研繼續深造的機會,選擇了回到農村當大學生村官,不為別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農村。因為我知道,我是農民的兒子,是農村養育了我,我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一直期盼著這一天:當自己學有所成,回到農村,以踏踏實實地工作、傳授所學知識的方式來回報農村,回報自己的父老鄉親。我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從不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讀了章文瓊的事跡后,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能為農村作出自己的一點兒貢獻,哪怕是像掃掃地、送信件、蓋印章這類小事,我也會感到很快樂、很幸福。
我覺得,農村之所以貧窮,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實力不足,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人才,缺乏優秀青年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正因為貧窮的農村需要我們,新農村建設需要我們,所以我們大學生更應該選擇回到農村,深入基層,踏踏實實地干好工作,真心實意地融入農村,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奉獻給農村,為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農村,我想,這就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意義所在吧。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