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再聽一位專業(yè)人士的看法,他就是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fā)言人王旭明。王先生,您好。
王旭明 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fā)言人:
您好。
主持人:
我們誰都不否認學英語重要,但是為什么現在學英語在中國重要到連母語都不重要了這種程度了?
王旭明:
這個有很多種原因吧,但是從我來講,我還是很期待有一天我們國人學英文的程度能夠熱過學英語的程度。
主持人:
那為什么我們自己的母語教育會被漸漸地邊緣化呢?
王旭明:
這里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多年來人們對語文有一個誤區(qū),我以為語文不是語言文字的意思,我以為語文是語言文化的意思,從這個角度講,剛才王岳川教授講的我很贊同,我們學語文不是僅僅學文字,而是學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包括了生活當中的很多方面,不僅僅是十幾個字、撰幾個文的問題。
主持人:
您覺得語文教育,也就是我們的母語教學,從小學一直開始學,到大學我們仍然在學語文,從里面到底要學到的是什么,精髓是什么?
王旭明:
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我們誤以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有語文,我們自己國人就不用再學語文了,恰恰不是這樣,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表達,而我們現在如果說有最大的一個缺失就是我們在表達上面出現了問題,那么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學語文,學的時間最長,用的力氣最大,但是我們表達的效果并不是最好,這里面可能有語文教育教學本身的問題,還有我們在學語文的時候,更多地把它當做一種考試的手段,一種測試的手段,而不是當做一種生活的必須。
主持人:
謝謝王先生,巖松聽了剛才王先生說那番話?
白巖松:
同感,就像我剛才跟你說的,我從來沒有把語文僅僅當成一個考試的科目、一個手段,它是中國幾千文化的一種載體,我們沒有作為一個多少億人都在信一個宗教,它成為某一個載體,不是這樣的,中國幾千年走過來是很特殊的。因此,這種語文現在慢慢式微來自于全社會一種非常現實的實用主義起作用,因為語文不那么實用。
主持人:
你說是式微嗎?但是現在我們只要翻開一些大報紙的廣告里面,都有什么國學班、歷史班,這是不是說明人們對于語言文化又開始重視?
白巖松:
有些東西不一定是對語言很重視,他是在重新找心里的一些東西在往回走,但是依然是強勢的。我們的英語現在的教學一年幾百億的產值,很有趣,一方面“新東方”,為什么教英語的地方叫新東方,新東方可以非得把英語弄好,另外英語可以瘋狂的,“瘋狂英語”,反過來漢語是寂寞的。在教育當中,國家憲法法律,包括上海都在提這一點,可是依然許多學校覺得可考可不考,如果要是可考的話,他一定會考。另外,我最擔心的是什么?誰說理工科的孩子語文可以忽略不計呢?誰說語文好了之后,不能讓他變成更棒的理工科人士呢?我覺得這個人才觀必須要建立起來。
我跟楊振寧教授面對面聊天,他有一句話讓我永遠難忘,他說:物理是什么?物理研究到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到盡頭是宗教,他是狂熱的金庸所有作品的愛好者。愛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棒。錢學森之所以能成為大科學家,他夫人是聲樂教師,他一直感謝說,因為我夫人是搞藝術的,給了我很多的靈感。我現在特別愿意看到我們的人才是交叉的、交融的,而不是理科連論文都寫不好,而文科沒有一點科學常識。現在我反而有的時候會找一些書,現在有一幫新的年輕人很厲害,去寫很通俗易懂,又很有趣、很搞笑的這種隱藏著科學精神在里頭的這些文章,我覺得對我的啟發(fā)也特別大。我覺得社會應該去重新建立一種人才觀,如果僅僅實用的話就很麻煩。
主持人:
高校招生辦的老師在解釋這個時候說,英語有利于學生的學科發(fā)展,英語不好往往沒有前途。但是我們看現在又有多少英語不好卻擋在……
白巖松:
英語學好了之后有“錢途”,這個“錢”是金錢的“錢”,但是語文不學好的話,我們的文化沒有前途,這個“前”是前進的前。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更何況還是要再次去強調,接下來要決定的是我們該怎么去考,自主招生,語文沒有必要讓它準備,英語也沒有必要讓它準備,應該變成另外的考試……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