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今年最早的一則“狀元新聞”卻是“江蘇高考無狀元”,因為今年該省高考前100名不排名次,雖然依然有媒體不甘心,找出不少“疑似狀元”,但公眾對狀元的關注度已經開始轉移。而據記者所知,上海的宣傳主管部門早就對當地媒體明文規定,不得炒作高考狀元,去年就有一家媒體“頂風作案”被處理。
其實早在2005年,香港大學就以面試成績不理想為由拒絕了11名各省區市最高成績的“狀元”,引起了內地教育界對素質教育的反思。港大拒收“狀元”的理由是:港大對申請人的成績跟面試表現同等重視,以免出現“高分低能”學生,校方主要考慮學生的英語能力、潛質、能否適應本港生活,以及對香港是否有貢獻等,港大不會收錄“書呆子”。
雖然港大拒收內地高考狀元并不能說明狀元們都是“書呆子”,但據一份對歷年高考狀元就業情況調查的報告顯示:“走出大學校園后迅速成為社會精英的人,很少是高考狀元。”而古代同樣如此,從隋唐開始,中國科場產生了成百上千的狀元,真正名垂青史的所占比例很小。
實際上,隨著內地高校招生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如今的“狀元”早已名不副實,再加上國外名校也盯著中國龐大的市場,名牌中學里的頂尖學生早在高考前就已“名花有主”。上海某名牌高中的一位老師就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里最好的學生都去了歐美一些名牌大學,還有一些早早地就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等方式被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攬入懷中,而最后有些班級真正參加高考的同學甚至不到一半,這狀元的分量自然就輕了不少。
其實說到底,高考狀元只是一次考試的頭名而已,別太當真了!
本報上海9月16日電 本報記者 周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