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求過高 自我耐挫力差
□晚報記者 肖波 見習記者 朱蒙雪 報道 制圖 鄔思蓓
遭遇情感糾葛便揮刀自殘,高考未開考就擔心落榜而吞安眠藥……在我國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自殺已位列第五位,其更是15歲至34歲青少年生命終結的“第一殺手”。昨天是第七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記者從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了解到,自殺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癥,但僅9%在自殺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詢機構就診。
案例回放
弟弟猝死,博士后因愧疚欲輕生
2009年4月27日16:03,中華自殺救援網的熱線電話響起,負責人張純拿起了聽筒。求助者楊輝(化名)是北京大學研究兵器的博士后,當天他突然接到安徽老家的噩耗——親弟弟在出差途中突發心肌梗塞猝死。這個消息讓楊輝覺得天旋地轉,并迅速引發了他欲從18樓跳下的念頭。
原來,楊輝功課好,又是長子,家里全心全意栽培他。從安徽小縣城考到大城市的楊輝也給家里長了臉,但是高昂的學費卻令父母捉襟見肘。由于兄弟倆從小親厚,弟弟主動提出自己高中畢業后就工作掙錢。雖然按弟弟的成績,完全可以考上本省的大學,但他卻瞞著家里,并未提交志愿表。從那以后,楊輝就覺得虧欠弟弟很多,他勤工儉學,盡量不向家里要錢,可是弟弟仍時不時寄來生活費,還寫信鼓勵他好好念書。為了對得起弟弟和父母,楊輝學得非常努力,并考上了博士后研究生。
沒想到,弟弟突然離去,楊輝感到自己甚至都沒有機會報答弟弟的付出。當天晚上,他爬上了教學樓的18樓,準備了結自己的性命。然而,貧寒家庭多年來孤注一擲的付出、眼見即將一片錦繡的前程,使楊輝在生的欲望和死的焦慮中掙扎不已。在種種難言的情緒下,他撥打了中華自殺救援網的求助電話。
“我們通過他的描述、語氣、行為等進行評估,判斷這是一個一級危險訊息。 ”張純說。于是他立刻聯系了楊輝所在城市的警方,請求他們幫助尋找楊輝,阻止他的輕生行為。楊輝最終被救了,他事后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回看當時的行為,也覺得過于沖動了。
【專家觀點】學校缺乏生命教育
張純表示,在學生的自殺者身上,沖動的特點非常明顯。他們遇到挫折或變故,極易一下子鉆進牛角尖,把挫折無限放大,眼里看不到其他,這就導致其印象中的世界變得無比灰暗、令人絕望。“這一方面和年輕人血氣方剛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年輕人相對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有關。”張純說道。心理專家們則呼吁,學校應加強生命教育,比起純粹傳授知識和技能,學校還應多培養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至少讓他們知曉在遭遇困惑時該向誰求助,并要提高他們對生命的珍惜意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