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城”里民辦學校的嘆息
啟動了十多年的開封縣“教育城”,民辦教育一度紅紅火火,如今卻身陷困境——
核心提示
開封縣教育城是一個以民辦學校為主體,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職專、特殊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基地,曾經作為該縣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而聞名全國。然而,“繁重不堪的稅費”和“名校辦分校的不公平競爭”讓教育城的十余所民辦學校的校長感受到了“失望和質疑”,甚至“對未來的發展產生了危機感”。
5月12日、14日,記者兩次走進開封縣教育城,探求這座有著13年歷史的教育城為何在繁榮背后潛藏著的失望。
校長們的集體憂慮
當記者于5月12日來到開封縣教育城采訪時,幾位民辦學校的校長都聞訊趕來反映情況。
“我們幾個民辦學校的董事長、校長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嘆息。”開封縣育新小學校長王金鳳說,雖然現在學校的發展正在穩步前進,但是大家都不敢再追加投資,因為對政策有所顧忌,擔心一旦政府不再支持民辦學校,所有的投入都會前功盡棄,她最為煩惱的是近幾年,縣里幾個行政部門對學校過重的“稅費政策”。
而開封縣文博高中、博望高中、黎明高中等幾所學校的校長則對同在教育城內的縣一中、四中分校等“名校辦分校”帶來的不公平競爭頗有微詞。“國家政策早就明確不讓‘名校辦分校、辦‘校中校’,可是奇怪的是,開封縣一中2007年竟然開辦分校,也沒有部門來管。”
在開封縣教育城內,由于一中分校、四中分校的沖擊,部分原本生源充足的民辦學校招生出現困難,甚至面臨縮減規模的尷尬。
一位居住在教育城的郭姓市民說,在開封縣,民辦學校絕對是一個值得他們自豪的事情,民辦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都不錯,在公辦教育每年都在加大免費額度的時候,很多家長還都愿意掏高價把孩子送到民辦學校去學習。
“教育城”曾享譽全國
事實上,開封縣民辦教育確實與外地有所不同。
開封縣環抱七朝古都開封市區,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1995年,開封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了“教育城”項目。這座占地1500多畝、總投資達2.5億元的教育城,是一個以民辦學校為主體,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職專、特殊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教育基地。
為推動當地民辦教育的發展,縣委、縣政府協調教育、土地、城建等一切力量為教育城的建設開辟“政策特區”。在師資方面,該縣對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對民辦學校聘請的教師,屬本縣教師的,縣教育局保留其工作關系,屬外地教師的,教育局幫助辦理調動手續,保留公職;民辦學校教師在職稱評定、評先、晉級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享有同等權利;土地部門負責及時辦理土地手續,對所需費用能減的減,能免的免;建委負責搞好統一規劃設計、組織招投標,加強質量監督;公安部門負責保障學校順利施工,對施工中極個別強裝強卸、敲詐勒索、無理阻撓工程施工的村霸街霸依法進行嚴厲打擊;縣招商辦和投資方保持聯系,及時檢查督促優惠政策的落實。對較先在開封縣投資辦學者采用民辦公助形式,由教育局派教師,縣政府發工資。這些措施在當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方面是一大創舉。
由此,開封縣教育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教育城共有各類學校14所,其中民辦學校11所,公辦學校3所,現有在校生1.3萬人,教師1000余人。
開封縣扶持民辦學校的創新做法,曾受到全國傳媒的關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都大篇幅做了報道,贏得全國民辦教育界的贊揚。2004年10月28日,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研究員陳夫義在海南省委黨校市縣長班上作報告時,還將開封縣教育城作為一個政府支持民辦教育的典型案例來分析研究。
一位民校校長的“苦水賬”
5月13日,開封縣育新小學校長王金鳳向記者吐露了她的苦惱。
育新小學的前身是由開封縣教育局職工集資舉辦的“民辦公助”性質的學校,于1998年成立,到2003年改制為民辦學校,由王金鳳投資、管理,一直在教育界工作的王金鳳用5年時間,將學校辦成了一個有著24個班級、1000多學生的知名小學。
王金鳳說,讓她感到疲憊的不是學校的管理和招生,而是“多如牛毛的稅費”。這也是開封縣教育城內所有民辦學校校長的感受。
王金鳳說,以她的小學為例,每年縣物價局都要來學校收費,一次是收費許可證年審,一次是收費檢查,年審時都是收取近萬元的費用,在經過說情等環節之后還要收取至少5000元以上的費用。收費開出的票據上顯示是“咨詢費”。
還有稅務部門,每年學校開學后,縣地稅局都會來學校檢查,收取“營業稅”,而且在萬元以上。2007年,開封縣地稅局在收取育新小學、新宇中學的“營業稅”之后,受到了其他民辦學校的抵制,大家拿著相關法律法規欲與地稅局對簿公堂,才讓地稅局不再收取費用,然而,育新小學、新宇中學已經被收取的“營業稅”還沒有退還。
除此之外,學校的用水要繳地下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排污費,衛生防疫要交化驗費,消防培訓班要交培訓費等等。
“我們辦學校為開封縣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有些部門卻把我們當作了民辦企業來收費。”王金鳳說。
開封縣新宇中學校長楊意新也用自己學校的經歷證實了王金鳳的說法。
5月14日,記者采訪了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喬鴻鈞,他說,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民辦學校具有“公益性質”,明確規定了“民辦學校稅費減免、用地、基建、用水、用電、環保等方面,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政策”,從根本上保證了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地位。但長期以來,由于一些原因,大多數民辦學校始終被學校建設、師資配置、學生名額、辦學經費、發展環境等一些重大問題所困擾,不能與公辦學校共享公共教育資源,所謂教育公平,在這方面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名校辦分校”帶來沖擊
令開封縣教育城內的民辦學校校長們更為苦惱的是城內的“名校辦分校”。
在教育城內,有十余所民辦學校中,文博高中、博望高中、黎明高中三所學校承擔著培養高中畢業生的任務,除此之外,同在教育城的開封縣一中、四中分校也是高中階段的學校。
“開封縣一中、四中是我們縣在高中階段的名校。”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民辦高中校長說,這兩所屬于全縣人民的優質高中都舉辦有分校,其中四中分校在教育城有獨立校園,是一所市級示范性高中。而于2007年才成立的一中分校則屬于典型的“校中校”,把原來屬于一中的校園一分為二就成了分校。
一個背景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政府出臺政策,允許一些公辦中小學進行“辦學體制改革”的嘗試,即通過“國有民辦”、“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形式,吸納社會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以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隨后,“名校辦分校”、“校中校”因為種種弊端暴露,國家再次出臺政策要求各地規范這些學校。2006年,河南省教育廳不再審批新的公辦中小學改制學校,大力整頓公辦中小學“校中校”,并下發通知,嚴禁公辦中小學搞“一校兩制”、“校中校”。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封縣一中分校“逆風而上”,成立分校。據一名知情老師透露,2007年,開封縣一中通過了省教育評估小組的認可,正式升格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07年暑假剛過,學校領導在開學的第一次教職工會上宣布了成立一中分校的消息,但沒有透露詳細的分工等信息,令教師們一頭霧水。隨后,學校領導在原本屬于一中的校園內,用一道“籬笆墻”把學校分開,一邊是一中本校,一邊是一中分校。但是學校的學習生活和以前并沒有多大改變,通過主校和分校招來的學生都在一個教學樓上課,也沒有明確的分管領導負責分校,教師們還是和以前一樣給學生上課。
5月12日,記者來到開封縣一中,從外面看只是一個學校,只掛著開封縣一中的牌子,但是,兩邊的大門均有門衛看守,校門內側,一道“宣傳欄”組成的墻壁把校園分開,記者要求采訪該校領導被拒。
據了解,一中成立分校和以前并沒有多大的變化,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是學校升格為省示范性高中,按照省教育廳及各相關部門的要求,省級示范性高中不得舉辦高考復讀班、重點班;不準違規亂收費、高收費;收費項目要公示。而學校為了規避復讀班和高收費等問題,設立分校,把復讀班,高收費生全部安置到分校。學校在省檢查團來的時候在門口掛上分校的牌子,而平時則不掛。
“一中分校是典型的‘校中校’,是國家明令禁止的。”一位民辦學校校長說,“名校辦民校”遏制了真正的民辦教育的發展。“名校”所辦的“民校”一方面吃著“皇糧”,一方面與民辦學校爭生源和市場,使真正的民辦學校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名校是國有資產,“名校辦民校”動用公立學校的有形和無形資產謀取非正當經濟利益,對老百姓而言是不公平的。“分校”收取的學費數量巨大,又屬于預算外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審計,使用和去向很不透明,形成了圍繞名校的利益機制和利益集團。這一高收費現象成為教育腐敗的溫床。
令民辦學校校長們稍感安慰的是,日前,省教育廳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嚴肅清理“校中校”,民辦公助學校必須落實“四獨立”,即獨立財務核算、獨立法人、獨立校園、獨立教師隊伍,不準搞“一校兩制”、“校中校”。 (記者 尹海濤)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