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討論、文藝匯演之外,更要思考“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
今天,大學生該怎樣紀念“五四”
90年彈指一揮間。1919年的“五四”運動,青年學生以一腔愛國熱血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奔走呼號。曾經的輝煌,如今有多少沉淀在當代青年的心里?在校大學生是否仍然將“五四”精神銘記于心?
紀念“五四”要與當代現實相結合
“五四”臨近,某高校論壇上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博客里這樣寫道:“很快就要迎來‘五四’青年節了,學校里也開始為它而準備各種各樣的活動,說實話,長期以來,這個節日都是在學校的文藝匯演中度過的!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分團委書記王征說:“如今一些高校組織紀念‘五四’的活動,不外乎是參觀、討論、學習什么的,無法引起學生共鳴。這就導致大多數大學生對‘五四’的認識,還停留于表面,對‘五四’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沒有過多的思考!
今年,在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有兩場電影的放映非常引人關注,一場是《李大釗》,一場是《孟二冬》,前者是“五四”運動的旗手,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后者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是為人師表、品德高尚的典范,兩場電影的放映體現了北大紀念“五四”運動的精心安排。
“我們紀念‘五四’,不能單就歷史談歷史,而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深入探討當代青年與‘五四’精神的關系,讓學生們去關注、去思考,與新時期新形勢相結合!北本┐髮W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化祥說,“就像這兩部電影的放映,就是傳承革命歷史、頌揚時代先鋒的一種體現,相信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
北京師范大學早在今年4月初就發起了“弘揚‘五四’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全校50多個學生黨支部自己設計紀念活動,有的和專業結合探討“五四”精神,有的走進社區服務群眾,還有的院系組織學生參觀魯迅博物館,學生自己做講解員,邊講解邊討論,通過了解歷史,分析現實問題。北師大學生工作部部長梁家峰說:“高校紀念‘五四’應該著重探討‘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我理解,就是培養學生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努力創新、永遠站在時代前列的責任感和上進心。”
讓當代青年多領略青春向上的精神
今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高校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五四’知識調查”,被調查學生85%是本科生,分布在理工、文史、藝術等各學科。
調查顯示,在幾種了解“五四”運動的途徑當中,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課堂講授”,通過報刊、網絡等進一步去了解“五四”的學生少之又少。能說出“德先生”、“賽先生”分別代表什么的學生占八成。被問到“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時,絕大多數人只選擇了“民主”和“科學”,而同是正確答案的“愛國”、“進步”和“個性解放”卻被忽視了。
“五四”運動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時至今日,先輩的聲音仍然振聾發聵,“五四”精神需要在年輕人身上繼續傳承和發揚。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為紀念“五四”而作出的種種努力,似乎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說,現在,有些青年人太功利,又太老成,好像缺少一點青春氣息,讓他們多領略“五四”那種青春向上的精神,在打好學業基礎、真正學好本事的同時,保持理想與朝氣,有一點使命感與事業心。就這一點來講,“五四”精神對于青少年并不過時,仍然是促進他們成長的重要思想資源與精神資源。
把“五四”精神內化到學生心中
僅僅是為了不忘卻而去紀念,“五四”就成了各學生機構或社團扎堆辦活動的一個“契機”,或者說是一個大家都必須完成的任務,而“五四”真正的精神內核卻被我們所忽視。
吉林農業大學團委副書記董雅致說,如何引導和提高當代大學生對“五四”運動深層內容的認識,值得高校認真探討并努力踐行。“應該在日常活動中尋找到合適的載體,一方面帶給學生沖擊和震撼;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僅是看熱鬧,同時還能夠反省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北京大學大一學生周南加入了學校鄉土中國學會,每周都會去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支教,已經堅持了半年多時間。像周南這樣熱心公益、志愿付出的“校園義工”,在如今的高校學生群體中,何止成千上萬,他們繼承了“參與、奉獻、互助、進步”的奧運志愿者精神,在校內外傳遞著溫暖與愛心。
“學校要做的是把‘五四’精神內化到每個學生心中,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碧旖蚬I大學團委書記張華泉說,“我們目前在全校所有本科專業中都成立了專業社團,二課堂服務于一課堂,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興趣,鍛煉實踐能力,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學習做人,這是在新形勢下對‘五四’精神的延伸,很受學生的歡迎。”
溫儒敏表示,學校應當有學校的品格,特別是大學,應當是思想庫,不應當什么事情都跟著市場效應亦步亦趨,否則就談不上民主和科學,當然也就和“五四”精神感召下的大學精神相去甚遠了。“如果一所學校能秉承‘五四’精神來辦學,學生自然就能得到‘五四’精神的熏陶,就會有理想,有愛國情懷,‘五四’傳統就能得以延續,這可能是更深層次也更有效的傳統教育!
(記者 楊晨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