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當班干部嗎?比如說小組長。”
“喜歡,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想的都是當班干部。”
“為什么呀?”
“因為當班干部大家都可羨慕了。”
陽陽剛讀小學一年級,用他爸爸的話說,孩子那么小,根本不知道班干部是什么意思。“我們只是希望孩子高興、快樂,當不當班干部其實根本無所謂。”另一位孩子的家長說。
八歲的李默在北京中古友誼小學讀二年級,現在是班上的生活委員,提到當班干部,小李默羞澀地笑笑,在他看來,生活委員就是勞動時比大家多干活。但李默的媽媽提到,有一次,李默放學后特別開心,因為老師臨時叫了幾個學生去搬書,其中有他。“小孩子就是這樣,即使是去干活,也特別開心,因為那樣他會覺得自己在老師心目中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在他看來,當班干部是自己比別人厲害的一種表現。”
近日,本報報道了在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上海市人大代表柏萬青曾向大會提交了一份書面建議,希望重視中小學干部產生過程中的“腐敗”現象,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的表現。
對此,筆者走訪了北京的幾所小學,對“小學校園里的民主”有了一些了解。
班干部由民主選舉產生
李默說,他們班從二年級開始選中隊委和班長,首先由全班34名學生提名,然后將這些名字寫在黑板上,大家再從這些被提名的學生中舉手表決,最后按照選票的數量,選出其中的6名班干部,整個過程老師都不干涉。這樣一來,選出的學生往往都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如果課代表也算是班干部的話,農科院附小二年級的王語也算是小干部了。提到班干部選舉,小語說,“我們班的‘周干部’都是誰愿意當,就自己站起來走到講臺上,把自己的優點講出來,然后大家舉手表決,每次每名‘周干部’只允許兩個人競選,最后選出一名。”“周干部”每周都要重新選舉一次,這樣,差不多全班學生只要努力,就都有可能被選上。
讓王語媽媽吃驚的,是他們班的年終評選。小語班級每個人的名字都寫在后黑板上,根據平時成績,發給每個人小紅旗,到學期末,老師會把全優學生、學習成績最好學生、最關心班級體學生……這些獎項寫在黑板上,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競選不同的獎項,最后由全體同學根據每個同學的實際情況舉手計票通過。“有時候,也有的小學生因為選擇獎項錯誤失敗的,比如他如果競選學習成績最優獎,就可能成功,但是他選了全優學生獎,這樣就因為‘填報志愿’錯誤落選了,挺有意思的。這對孩子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我們班的班干部都是大家自己舉手表決的,老師不說話。”北京市中關村二小的小敏說。
北京海淀區向東小學的劉老師說,“我是1988年參加工作的,真的感覺到,從教學到學生活動,現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教學更人性化了,老師更像是服務者了。”
劉老師表示,隨著新課標的改革,課堂上學生成了主體,教師越來越起到導演的作用,教學中更注重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集體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班干部選舉中,教師會把權力過渡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選舉過程中,老師偶爾也會幫忙拉選票,“有一次我們班有一名同學連續競選了幾周都沒有成功,后來老師另加了一個紀律委員的職務給他了”,小語說,“老師替他說了好多好話。”
“其實這樣也是對這個孩子的鼓勵。”小語的母親補充說。
對于班干部輪換擔任的現象,劉老師說,“更多的小學班干部會經常換,這樣,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也有機會當班干部,可以培養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
小學生成功罷免“腐敗”班干部
王語的媽媽提到,有一次她去接孩子,無意中聽到另一個班的班主任正在嚴厲地批評一個小女孩,“說話都有點刻薄了!這樣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孩子,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在小語媽媽看來,這個老師之所以無所顧忌地批評孩子,一方面在于老師自身的素質,另一方面是因為來接孩子放學的父親的穿著很像民工。
正在農科院附小上五年級的薛巖也提到一起選舉中的“腐敗”現象,但最終這個結果因集體的力量被推翻。“現在我們班的班干部都是學生自己選的”,但是有一次,班上一名同學很明顯不符合班干部的條件,其父是一名領導干部,老師硬是一錘定音,任命這名學生為副班長。同學們也不甘示弱,選舉后,大家集體找到老師,充分列舉了這名同學的不合格之處,最后老師不得已,只能罷免了這名同學。
也有的家長提到,有些高年級的小學生非常希望當選班干部,就會在選舉前把其他的小朋友邀請到自己家中去玩,或是請同學吃飯。“其實這跟家庭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往往會無意中跟大人去學。” (文中小學生均為化名)
實習生 王桂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