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近來廣東一些家長陪孩子讀書的愿望十分強烈,甚至遭到了興趣班、培訓機構的拒絕。這里面有沒有家長不放心培訓效果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中國家長給孩子當陪讀并非個別現象,有的甚至陪到了境外,乃至美國中學生中有“中國媽媽”這樣的調侃詞。這種現象實在是過度呵護、過度教育這類“家長常見病 ”的表癥,對孩子的成長幫了倒忙。
子女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再糊涂的母親,也不會終日抱著孩子不讓他學走路。當然,獨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結構,再加上家長對社會治安的擔心,造成了一些人對孩子成長的焦慮。然而這一傾向過頭了,很多家長對子女過度替代,在學習上也過多介入,實際上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造成這種傾向有學校的責任。長期以來,不少中小學教師要求家長介入子女的課程學習,學生的家庭作業家長必須過目,這其實是一種錯位。筆者記得小時候學期末成績冊上的評語,第一條就是“能獨立完成作業”。那時候的老師都不要求家長幫助甚至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因為家庭作業不僅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教師授課效果的客觀反映,有家長介入,就不客觀了。家長不介入孩子的家庭作業不等于放棄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學校的分工以智育為主,家長的分工以德育為主,父母即便是教授、博士,也不能替代小學的全部學科,即使是數學家也不見得懂得小學數學課程的要求;而家長在做人、做事方面對子女的影響則是學校不能相比的。有些國家還以立法的形式明文規定這種分工。如果家長忽略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教育職責,追著去參與課程教育,那么應試教育這個死結就更無望解開了。
一些家長將這種陪讀自嘲為“陪太子讀書”,其實他們是不知道當年太子怎么讀書。清康熙帝玄燁幼時養在宮外。小孩子一個人讀書寂寞,他的奶奶就安排了幾個同齡小伙伴“伴讀”,同時也有“習騎射”、“觀稼穡”等課程。從四五歲開始,玄燁就身著特制的小鎧甲,讓大人提著邁過門檻,五更時分就冒著寒風隨侍衛一起站崗。可見,游獵出身的滿清皇族也明白什么是真正愛護子女,一些人怎么就弄不明白這個理兒呢? -陳寶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