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某高校在校園網上公布了2009年教師招聘計劃。其中,藝術學院擬招聘的3名碩士,應聘條件明確規定須為外省高校畢業。對此,該學院院長做出解釋,稱此舉旨在融合不同風格和流派,防止藝術“近親繁殖”。對這一規定,不少學生難以理解,認為現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這樣豈不是雪上加霜。
一些學者對這一規定的合理性也提出了質疑。華中科大一位教授認為,“強調教師來源結構多樣可以理解,但不能絕對化。本地外地求職者同臺競爭,應該看重能力素質。如果本地求職者水平高,還‘一意孤行’堅持招外地求職者,也不利于師資隊伍建設”。正如這位教授所言,如果把防止“近親繁殖”片面夸大,僵化、教條地對待,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于人才選拔和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一樣有害。
學術研究、學術發展,有著內在規律需要遵循。引進“新鮮血液”,讓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的學術交流、碰撞,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比較優劣得失,對學科發展確實有好處。但是,這種好處不是絕對的,更不能過分夸大。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學術的發展,除了不同流派橫向比較之外,同一體系的縱向深化和發展也是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術的承續和發展,在某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甚或顯得更為必要。
對于學術創新、技藝創新,古人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從我國歷史上來看,一些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名家、學者,繼承本派傳統,并將之逐步完善、發展弘揚者不乏其人。學術上有重大成就和創新的人才,不必然都是非“嫡系”出身。學習借鑒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充其量只是從事學術研究須掌握的一種科學方法。不要把一種應有的科研素養衍生成為教條的觀念。學術研究能否取得重大成就,關鍵在于自身的能力和勤奮,而不在于出身。
湖北這所高校作出的這項規定,顯然不妥。進一步講,以省界來區分流派和劃分風格,也存在明顯的不科學之處。事實上,類似的做法不光是武漢的這所高校存在。該學院作為一個案例,暴露出了當前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普遍存在的一個不良現象。在北京一些高校,“本校的博士一律不能留校任教”, 也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畢業生們對此雖不滿卻無可奈何。結果,不僅給畢業生就業人為制造了不平等,而且也對高校招賢納士制造了多余的障礙。
人才選拔,應以個人的實際能力和潛質作為標準,這是根本依據。真正的人才,不應以門戶來論斷。提高大學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實質的問題不在于防止“親緣化”,而是要防止在人才選拔和使用上的“任人唯親”。對于人才的引進和選拔,應在建立嚴格的人才選拔機制和考核機制上下功夫,建立嚴格的學術考核規范和激勵創新機制。(魯婧)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