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約翰·卡雷說:從書桌上瞭望世界是危險的。
當太多太多創業名人佳績出現在眼前,身處象牙塔的學子們不愿在一旁觀望,更希望走出書本和課堂,夢想著建造一個個“商業帝國”。
雖然成功是難以復制的,財富與經驗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但是如果沒有那些新鮮的思維火花,沒有在車庫里的學生創業者,“自主創業”也是一句空話。
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里,“自主創業”這個詞激勵著許許多多追求理想的學子們。那么,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情有多高?比爾·蓋茨創造了雄霸全球的“微軟帝國”,也創造了學生“自主創業”的世紀神話。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全球性的學生創業熱潮開始登陸中國。1998年5月,清華大學舉行了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3月,清華大學學生科技創業者舉辦了第二屆創業大賽,這次大賽誕生了“易得方舟”“視美樂”等學生公司。在1998年到2000年間,許多學生創業者投身到了網絡產業中,并經歷了一次泡沫破滅的洗禮。在那之后,大學生“自主創業”進入了相對平穩的狀態。2006年,前程無憂網展開了一項關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調查,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沖動?”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由此可見,“自主創業”的理念已在大學生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象牙塔里的學子們,之所以熱衷“自主創業”,一方面,“自主創業”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不論是在公共話語空間還是高校內部,“就業難”都是不可回避的話題,而“自主創業”就成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比較現實的理性選擇。現代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已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財富,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作為社會人所應承擔的責任。
既然,大學生 “自主創業”蔚然成風,那么,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環境、氛圍、土壤又如何呢?雖然“自主創業”一次次被政府和國人所關注,但卻始終未成氣候。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生“自主創業”非常普遍,美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重就高達20%~23%。而在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重相對偏低還不到1%。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如何才能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土壤?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業計劃大賽”,不啻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業計劃大賽”往往是優秀學生創業者誕生的搖籃。所謂創業計劃,有的學校稱商業計劃,是讓參賽學生就某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撰寫創業可行性報告,并由學術界和企業界名流當評委,選出優勝者。在企業的積極參與下,一些獲勝的可行性報告最終可能獲得風險投資。“創業計劃大賽”以實際技術為背景,跨學科的優勢互補的團隊之間的綜合較量。競賽的意義也不局限于大學校園,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業計劃是高校﹑社會﹑大學生和企業之間的一種重要的溝通和互動。對學生個人來說,這一競賽是他們從課堂走向商場的捷徑。
要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土壤,高等教育的模式也應與時俱進。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是管理型的﹑封閉式的,大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加上太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園譜寫創業史的不多。現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只有體制朝服務型和開放型的方向發展,大學生才會具有一定的獨立意識和競爭性格。另外,完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投資機制也很必要。目前,我國的創業投資處于起步階段,“自主創業”的融資相當困難,致使許多優秀的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施。創立成熟的資本市場,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發達的信息服務行業以及各種齊全的咨詢服務機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熱情。
大學生 “自主創業”,大勢所趨。大學生“自主創業”,是高校學子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楊揚)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