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未達到預定目標根源 專業人士稱
“教育經費投入到底差錢不差錢?”這是4月15日,在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舉辦的一場教育研討會上,所有與會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為,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凸顯我國教育領域法制建設的不足和法制觀念的缺失。
據介紹,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明確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但這一政策目標迄今尚未實現。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最高,但離4%的比例尚有0.68%的差距。
常規教育投入缺少法律保障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仔細分析后發現,我國在常規必要的教育投入方面缺少制度規定和法律保障,教育領域的法律本身不完善,法律條文模糊,可操作性不強。
程方平說,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投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比如,至今沒有教育投入方面的專項法律,也沒有對各類學校,尤其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如何進行投入的標準。此外,一些國家法律被片面理解為部門法,比如有些部門認為,普及義務教育等工作只是教育部門的事,所以不執行相關法律也無大礙。
“其實,更應該做的是完善教育投入的標準和規范,促進政策性投入到位,而不是只想用4%的尺子衡量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投入達標情況。”程方平說,僅以宏觀投入為目標,過于模糊,反而會掩蓋許多具體問題。
與會專家介紹說,我國始終沒有出臺學校法,致使辦學行為不規范,地區差異較大。城市中的重點校,一年的修繕費就要幾百萬元甚至更多,而在農村普通中小學,一年常規的運轉經費只有2至5萬元。保證義務教育質量要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但現實是,在現有的教育經費中沒有這一專項經費。
法制觀念淡薄有限經費被亂花
教育經費除了“差錢”外,有限的經費也因為相關人員的法制觀念淡薄而被“亂花”。
一位與會者向記者描述了他所見到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差錢”的窘境,“數百名學生擠在狹小的操場上,孩子們缺少必要的活動空間”。
另一位與會者見到的情形剛好相反:某地一所公立高中建校時政府便花了3億元,而后,與其配套的消耗品、常規維修等,每年都在數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以上。
程方平告訴記者,盡管教育部近年來一再強調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的均衡發展,但加大差距的推動者卻往往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有限的教育經費使用上,問題和漏洞也不少,缺少論證、聽證和監督,預算和決算都無法精確判斷,沒有嚴格的參照標準,甚至為一些不法之徒留下了可乘之機。
教育投入是一個復雜構成的概念,既要有多元多層的法律保障,也應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獲得教育基本經費的法律依據。
為此,程方平建議,各級政府在教育投入時可以遵循這樣的原則:給予每個國民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利,保障義務教育的基本條件和運行經費;根據地方需求和國家需要,對幼兒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進行常規和專項投入;劃分和確定對各級教育的投入比例,中央政府應根據“發展中地區”的困難,加大階段性的專項補助和政策性補貼。
“只有教育投入上去了,才能讓所有孩子都享受到應有的教育資源。”一位與會者語氣沉重地說。 本報記者 杜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