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老師 永遠的朋友
——從清華學生評選“良師益友”看高校師生關系
清華大學近日舉行學生給老師頒發的“良師益友”獎頒獎典禮,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37位研究生導師獲得這一獎項。
“傳道授業解疑惑,亦師亦友真性情”,這是清華學子對老師的評價。由學生自主發起評選的“良師益友”獎已走過10年歷程,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它的影響力反而越來越大。37位獲獎教師的年齡和經歷彼此不盡相同,但在學生的眼中,他們都具有嚴謹治學、潛心育人、為人師表、行為世范的高尚品德,不僅可敬,而且可學,他們是高校教師群體的榜樣。
良師:學海明燈指航程
“沒聽過他的課是一種遺憾,因為他能夠在第一時間讓你為流體力學而著迷。跟他討論學術問題,如飲甘醇,令人陶醉。激情與嚴謹完美交織,堪稱學術的楷模。”這是學生撰寫的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朱克勤的入選理由。10年來7次獲得“良師益友”稱號的朱克勤在頒獎現場動情地說:“每當我站在講臺上,面對朝氣蓬勃的學生時,一種責任油然而生。作為教師,首先要把課講好,多和學生溝通交流,我對學生的了解勝過對自己孩子的了解。”朱克勤的學生楊攀在讀研階段寫的第一篇論文曾經被朱克勤反復修改了十幾遍,可以說字斟句酌,逐字修改。
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獲得者鄧富國,在攻讀碩士期間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迷茫,對科研的自信逐漸消失,抱著脫離原來研究方向的念頭,攻讀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龍桂魯的博士生。一個冬天的晚上,鄧富國在研究過程中忽然有了靈感,他興奮地打電話給龍桂魯,說了自己的想法。當時已經是夜里11點多了,正感冒的龍桂魯馬上從家里趕到辦公室,與鄧富國一起討論。經過一整夜的討論和完善,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了,近3年來被引用了近百次。
現在已經是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副教授的鄧富國回憶起這些往事時感慨地說:“跟隨龍老師學習的3年,讓我找回了對科研的自信,也磨煉了自己堅強的毅力,龍老師這樣的良師益友是我永遠的精神財富。”
益友:春風化雨潤心田
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袁金穎上臺領獎時,她的學生在臺下齊聲高呼“袁老師,我們愛您,我們感謝您”,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被學生稱為“知心大姐”的袁金穎,在承擔大量科研和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擔任了班主任工作,她把真誠融入工作之中,成為學生最信賴的好朋友。
2005年,大三學生王楠腳部做手術,需要住院靜養,不得不請假數周。而當時正值學校推薦讀研人選,請假數周會影響她的成績甚至影響未來的發展,王楠和她的父母非常著急。袁金穎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與住院中的王楠保持聯系,并多次去醫院看望、鼓勵她。王楠病愈返校后,袁金穎主動幫助她補課,并聯系其他課程的老師補課,使王楠的成績不但沒有退步,反而前進了十幾名。現在,王楠在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攻讀博士學位。
在學生們眼中,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師周明勝沒有一點架子,從學習到娛樂,從就業到生活,他是學生健康向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工程物理系一名大四學生想考美術學院的研究生,但又很猶豫,畢竟要脫離原來的專業,于是,他去找周明勝商量。周明勝與他談了一個下午,使他下定決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報考美術學院。周明勝擔心他畢業后的生活,還給他介紹了一份美工設計的兼職工作,以保障他的經濟來源。
楷模:三尺杏壇傳大道
何為導師?學生的話最有代表性。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研究生聶冰冰說,一是為學,能用自身深刻卓越的學術思想和厚重淵博的知識,為學生提供方向上的引導和方法上的點撥;二是為人,要和學生有思想上的交流,用自身的高風亮節和為人處事的言行去教育人、影響人、熏陶人。
漢代學者董仲舒曾經說過:“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化身,而是知識與道德的和諧統一。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物質富裕、價值多元的社會,教育也在與時俱進,但公眾對教師的期待并沒有變。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蔣洪德院士常對學生說,為學先為人,不能為了學問而“學問”,更不能為了“學問”而違反道德甚至是法律。電子工程系教授王希勤經常這樣教育學生,做事情一定要立足于國家民族的需要,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才能讓你的工作變得有意義。
莫道斑斑雙鬢染,笑看桃李滿園芳。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教師,用語言播種,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指引學生走向收獲的巔峰,才使得“良師益友”的評選活動10年來逐漸發展成清華大學樹立師德典范、書寫師生真情的品牌活動,在校園中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記者 楊晨光)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