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上海中學首招“創新素養實驗班”后,今年,根據市教委計劃,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和上師大附中也開始招收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在各校“自薦生”“推薦生”招生條件中,“有創新意識”同樣成為很多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之一。
怎樣的學生才能被老師相中?昨天在上師大附中面試現場,記者走訪考官獲悉,太“乖”的孩子有些應付不了考題的要求。
跳出標準答案
“我們希望同學們少說‘標準答案’”,參與面試的上師大劍橋國際中心教務長雷冬冬感嘆,很多孩子都太“乖”了,即使是開放性問題,也會有十幾個人有類似的答案,缺乏個性。看到一道數學題問兩個圖形的邊長是否一樣,原因何在時,不少同學未經仔細考慮,便想當然地回答“不一樣”,在老師引導下才發現自己說錯了。
“外白渡橋拆卸利用了什么原理”“湖邊的球形燈,為什么有時候看起來是圓的,有時候則是長的”“有什么辦法可以測量靜脈血壓”……物理特級教師張越出的題,大都源自日常生活,考的就是同學們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和多位面試老師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筆試成績和中考模擬考成績都非常拔尖的學生,始終找不到思緒,而一些平時喜歡自己動手做做實驗,成績保持中上的學生,能說出令老師驚喜的回答。“對不對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敢想,”張老師說。
文科不能忽視
面試現場,每個學生必須抽簽回答文科和理科各一道試題,文科考題新穎有趣——“世博會期間,假如你邀請外國友人來你家做客,你會推薦什么菜?為什么?”“握手與作揖哪個問候方式好,為什么?”“如果選一個中國歷史人物當你的校長,你會選誰?”“如何理解名言‘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就被關在門外’”……
上師大附中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這類題目激發出的發散型思維和批判精神,是創新精神的重要催化劑。記者看到,在老師的評分表上,考生在文科考題答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他在做理科考題時得出的結論一樣,占有相同的分數比重。
不要“過度準備”
做自我介紹時,將自己的班級工作經歷如數家珍般一一道來,但被問及“你的個性怎樣”時,卻結結巴巴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抽到文科類題目,引經據典講了一通后,卻與主題相去甚遠。
對于這類“過度備考”的學生,老師們禁不住搖頭。在老師們看來,另一些同學的表現,則值得肯定,如有一名男生帶來了自己初中參加科技活動時親自動手制作的模型;在考官眼中,從日常每一天做積累,對未來有規劃,這樣的學生才能有爆發潛力的可能。
本報記者 陸梓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