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政府為他們購買志愿服務
這是一個個特殊的小群體,他們雖然各自有著特殊的童年,但都有個共同特征,就是父母就在身邊謀生糊口,很多時候,卻只能從睡夢中迷糊地聽到他們回家的聲音,或者從偶然放下的“零花錢”中感覺到父母的存在。正因為如此,他們或許缺少父母的關愛,或許要承受著比其他同齡人更多壓力。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這些父母親是進城農民工的“流動兒童”心里最想要的禮物是:但愿和城里的其他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上學、長大。
l80萬農民工子女想讀好書不容易
曉蕾(化名)的父母從汕頭來廣州打工已經有十多年了。在她心里,沒有玩具沒有關系,沒有新衣服也沒有關系,,最盼望最小的妹妹能讀上書!拔覀內忝矛F在單是學費每個學期都要交差不多5000元,而現在還要準備一筆錢給妹妹交贊助費。”曉蕾告訴記者。
曉蕾的父親是一名廚師,媽媽身體不好,只能打點雜工貼補家用,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艱難度日。兩年前,為了第二個女兒讀公辦學校,父親奔波一個多月,都未能成功,最后也只能在民辦學校就讀。
“爸爸供我們讀書不容易,工作很晚才能回來,一到家差不多倒頭就睡”,曉蕾說,“但最開心的就是看到我和妹妹考100分,所以我最希望就是小妹能讀到一所好學校,這樣爸爸媽媽都會很高興!
“曉蕾一家”在廣東并不算少。
記者了解到,廣東中小學校里的農民工子女學生約占全國同類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且絕大多數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地級以上城市。據統計,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江門、中山7市,義務教育在讀的農民工子女學生超過l80萬人。
不少新生代“打工家庭”要為孩子在身邊找間學校的時候,總是發現,要么接受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多是民辦學校,師資良莠不齊;要么繳納昂貴的贊助費“擠入”公辦學校。
過半父母“從不交流”或“很少交流”
“我接觸過一名10歲的男孩子,前5年與祖父母一起在農村長大,那時整整四年只見過父母五回;后5年隨父母到廣州打工,結果一年也只有1/4時間見到父母,多數時候就留個字條、打打電話……”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志愿服務研究所所長譚建光說。
據了解,在廣州、東莞、深圳一些珠三角城市,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工作,但大部分的他們卻因為奔波生計,而極少留在家里。
“在東莞等地的調研顯示,大部分在城里務工的父母由于疲累等原因回家時缺乏與子女的情感交流,超過一半的父母‘從不交流’或‘很少交流’!弊T建光說,而這些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很多時候處于“監管真空”!霸诩依,祖輩照顧不來,有時八九歲的孩子就已經流連網吧;在學校,宿舍、校園等管理質量也參差不齊,于是這些‘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的安全問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隱患!
“對比農村的留守孩子,這些在城市的兒童溫飽得到滿足后,目睹同城周邊的同齡人,欲望會更大,活得也更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滿足,心理就容易畸變!苯逃恐行W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說。
“有的還要照顧家中老小,他們所承受的壓力遠遠大于城鎮里的其他孩子!弊T建光說,“如影相隨的‘孤獨感’往往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們更需要志愿者關愛
讓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享受“同城待遇”,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被認同”一直為社會輿論叫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種種現實掣肘。
以廣東省外來人口大市東莞為例,當地的非戶籍的農民工子女占到了總數的46.8%,當地政府要全部解決這部分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經估算一年要投入大概80個億。而當地2008年全市的稅收是500多個億,按照規定上繳后僅剩下200個億。
在這200億市一級可支配財政收入中,如果要拿出80個億來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顯然是難以實現的。
“而且流動兒童的問題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弊T建光說,當前廣東有近300萬農民工子女,普遍存在著生活失助、親情失落、學業失教、心理失衡等問題,政府除了要考慮通過“購買民辦學校服務”、“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等一系列可作為的政策外,還要通過購買社工服務,把志愿者帶入流動兒童群體中來。
據悉,團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協會就以青年志愿者關愛農民工子女為著眼點,于今年3月啟動實施了“朝陽行動”,該項目通過組織青年志愿者長期結對幫扶、節假日幫扶、特殊試點幫扶、心理幫扶、物資幫助、健康幫扶等方式,對在粵的農民工子女進行關愛志愿服務。
南方日報記者謝苗楓
實習生袁長波王巧愛
參與互動(0) | 【編輯:侯冬華】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