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儀器依賴國外,制約自己,養肥了外國公司
本報記者 原春琳 張國
中國科學家的科研成果越來越多,但它們很多卻誕生在外國的儀器設備上。今天,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朱星向其他委員宣讀了一組數字:
中國每年上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60%用于進口設備,其中關鍵部分屬于高新、高價值儀器。一些領域的高端儀器100%依賴進口。每年進口儀器總額幾十億美元,并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加。一些涉及國家安全的核心儀器,如超高頻、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的儀器,則被禁運。
他引用了科技部前副部長劉燕華的一句話:“中國購買科研儀器的熱潮不知救活了多少外國公司!”由于科研儀器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的科學研究存在嚴重的“空芯化”現象。朱星委員主持的一項調研,成為有力的注解。
去年,北京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專項課題支持下,對國內科學儀器研發現狀做了系統調研。長達100多頁的調研報告表明這樣一個結果:目前我國的科學儀器研究和制造,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逐步拉大,對國外儀器依賴度逐年增高。
“現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科學儀器。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朱星說。
但是“過去的20年,我國在關鍵先進儀器的創新方面,逐步喪失了國際競爭力,在大部分重大先進裝備領域的競爭中更處于劣勢,在關鍵科學儀器裝備方面嚴重依賴國外技術。中國大量寶貴科研經費用于購買國外昂貴的科學儀器,喪失了自主研發創新性儀器的基礎條件。”
調查發現,國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項目主要由各研究機構和大學承擔,企業承擔的比例較低,產學研合作研發項目的比例更低,而且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整個行業也沒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企業難以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企業缺乏研究實力,只能跟蹤外國技術,缺乏市場競爭力。
報告顯示,在“九五”和“十五”時期,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共安排科學儀器設備研發課題116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在1998年設立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總資助金額1.44億。政府的科學儀器研發資金投入總量少、強度低、不連續,難于形成長期積累,不易產生重大科技成果。
據朱星委員分析,造成我國關鍵創新科學儀器研發嚴重落后主要有四個原因。
首先,目前的科技評估體系側重更加快速跟蹤國際發展前沿,而潛心于長期、系統儀器研發人員的貢獻在科技論文、引用率和獲得獎項方面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在很多單位,原有的儀器研發人員、配套的輔助人員和高級技工隊伍已經不復存在,潛心從事長期儀器研發的氛圍得不到支持。其次,學術界出現的各種不端行為,以及這些不端行為不能及時發現和受到制約,造成從青年學生到學有所成的學者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少有人愿意坐冷板凳去從事顯示度低的工作。第三,國家對科研經費資助的快速增長,使得研究人員有更多的經費購置以前不可想象的昂貴科研儀器,客觀上影響了研究人員從事儀器研發的積極性。
最后,我國學者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裝置合作項目的機會增加,而且部分項目成為國際聯合項目的關鍵部件。但這種國際項目是一把雙刃劍:鍛煉了國內的儀器研發隊伍,提升了中國學者的學術地位,同時也養成了對于國際大型裝置項目的依賴性,對于培養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儀器產生不利影響。
朱星委員建議,為了提高自主研發科學儀器的能力,應在不同部門設立不同層次的儀器研發專項經費,并且完善科技評估體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