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數學迷”:源于興趣勇于質疑
本報訊 (記者 李愛銘)一提到數學 “牛人”,很多人會想到高考滿分、奧數一等獎學生。復旦附中則對數學“牛人”進行了新闡釋:對數學有著強烈的興趣,不僅會被動解題,更要會思考、能發現問題。日前傳出消息,復旦附中2名學生用英文撰寫的數學論文,分別獲得第二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優勝獎和鼓勵獎,復旦附中也因此被授予組織獎。
復旦附中高二趙易非同學,此次憑借《算術乘法定義方式的推廣》,獲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優勝獎。這篇論文的研究內容屬于基礎運算領域:自然數運算中有加法、乘法、冪等。趙易非發現了一個奇妙現象:比冪更高一階運算,可以用比它低階的運算的一種組合形式表達;而這一性質是乘法、冪以及比它再高階的運算都不具有的。韓京俊同學從高二起研究“完全對稱不等式的取等判定”問題,去年獲首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優勝獎,進入北京大學后繼續研究又獲得新成果“對稱不等式的取等判定”,在本屆比賽中獲鼓勵獎。
趙易非在論文中自稱:“論文的創作動機,完全源自于數學上的好奇心。”指導老師肖恩利介紹,趙易非對數學有強烈的興趣,喜歡看數學類的“雜書”,甚至翻看自己一知半解的大學教材;喜歡想問題,遇到問題時會觸類旁通,最終出現思維火花。從問題的發現到深入探究、從創新理論到撰寫論文,小趙花費了整整半年時間。這半年,小趙不言放棄、耐得住寂寞,最終獲獎“水到渠成”。
“如今,不少高中生參加數學競賽為的是搏獎牌,當進大學的‘敲門磚’;但復旦附中這些孩子,是真正癡迷數學,得獎只是興趣滋養下愉快地‘開花結果’。”復旦附中從事數學輔導十幾年的汪杰良老師說,在復旦附中,有一小批像趙易非那樣癡迷數學、肯動腦思考的學生,并“從一而終”將數學作為終身志向。酷愛數學的校友沈淵,考入麻省理工大學數學系后,獲評最佳碩士論文。2000屆畢業生王之任,提出一個經典算法的新計算方式,用計算機模擬僅用時98.6秒就在400萬塊硬幣中尋找出一個贗幣,獲得“全國小小科學家”稱號,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就讀博士。
復旦附中副校長吳堅提出,一些高分學生并不喜歡數學,進大學后棄數學專業而選擇其他,更別指望其在數學上有所成就了。如何從小培養能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英才,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除了解題,還要讓學生學會質疑,讓他們有想法、有問題,喜歡上科學而主動學習。據了解,復旦附中在自主招生時,注重考察高分學生對學科的熱愛程度。進校后,教師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領略學科之美。此外,還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讓科學家們進校開講座、為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等,引領學生走上科研之路。
相關鏈接
丘成桐中學數學獎
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由國際著名華人數學大師丘成桐教授倡議設立,面向全球華人中學生,旨在激發中學生對于數學研究的興趣和創造力、鼓勵中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創造性、培養和發現年輕的數學天才、建立中學教師和大學教授之間的聯系等。丘成桐數學獎采用開放式的比賽。
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的兩屆評委中,有3名數學領域世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并邀請到了哈佛、斯坦福、中科院、清華、復旦等國際知名的數學家。決賽由評委團對所有參賽隊伍進行面對面交流和答辯,最終按學生論文和答辯的質量,評判產生各項大獎。
復旦附中作為連續兩屆參賽的唯一一所上海高中,上屆獲得一項優勝獎,本屆獲得一項優勝獎、一項鼓勵獎和一項組織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