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國青年報》獨家披露了福建閩侯縣鴻尾中學發生有組織的中考替考事件。此后,閩侯縣教育局回應稱,有13名初三輟學的學生被替考,而參加替考的有11名初二學生。
據記者調查,被替考的輟學生多半在外打工,根本不知道有人替自己去參加中考。那么,為何要組織初二學生去替考呢?
受到開除黨籍、行政撤職處理的鴻尾中學教務處副主任陳顯曙后來在與記者電話交談時道出實情:這么做是“為了提高‘兩率’——鞏固率和報考率”。閩侯縣教育局局長江道平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到,陳顯曙曾向調查組承認組織替考是“為了提高報考率,提高總體成績”。
根據福州市教育局關于初中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初中三年應達到鞏固率92%、中考報考率95%、合格率85%、中考全科及格率 65%。福建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控輟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控輟的基本目標:城鄉小學輟學率控制在0.5%以內,城區初中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農村初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控輟工作的重點是初中,農村初中是重中之重,應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完整合格的九年義務教育。“意見”要求把動員適齡兒童少年入學、鞏固學額工作“與教師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績效獎金相掛鉤”,對達不到“控輟保學”目標的實行“一票否決”。
福州市區某中學的一位校長告訴記者,閩侯替考事件折射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控輟”的困境。一些學生因厭學而輟學,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而上級部門對“鞏固率”、“控輟率”的考核是“一票否決”,如果達不到要求,學校什么榮譽都沒有,不僅校領導沒面子,全校教師的獎金也沒了。他認為,一些輟學比較嚴重的學校,也是出于無奈,只能作假應付上級督察,在中考時甚至鋌而走險找其他學生替考來湊數,這點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
無獨有偶,這種現象在全國其他省份同樣存在。據報道,今年6月,江蘇省贛榆縣羅陽中學組織94名初二學生替輟學或成績差的初三畢業生參加中考,其目的是“為了完成義務教育‘零流失率’的考核指標”。因替考事件遭免職處理的羅陽中學校長王瑞表示,“我把控輟的任務下發給老師,目的是讓老師把流失生找回來,沒想到班主任讓初二學生來替考”。而在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光輝鄉解放中學,也有22名初二學生冒用輟學的初三學生的名字參加今年的中考。舉報人稱,“孩子們都是學校組織來的,車接車送”。
在此次發生替考事件的閩侯縣鴻尾中學,記者向該校德育處主任鄧宙開了解學生的輟學情況。通過翻看“課堂點名情況反饋表”發現,幾乎每天都有學生沒來上課,初三年級最多的一天有6個學生無故缺席。在點名表的最后一欄有當天值班教師對缺席學生的“落實反饋記載”,內容多半是學生“厭學在家”、“不想讀書了”或者“家長電話聯系不上”。記者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段記錄:已通知某某學生家長,“家長表示孩子不在家,他的死活與學校老師無關 ”。
鄧宙開說,學校所在的鴻尾鄉是個手工藝之鄉,一些學生不愛讀書,就跟著家人一起學做竹編。在這些輟學的學生看來,“讀那么多書,還不如做竹編賺的錢多”。
據鄧宙開介紹,每學期開學初,流失的學生相對較多,“這時學校就要通知鄉、村干部到學生家里去動員”。還有一些學生注冊后不來上課,班主任不得不經常打電話去催促家長,但有的家長也不配合,放任孩子輟學。
鄧宙開說,在初二升初三階段輟學的人數最多。比如,該校今年初三畢業班是7個班,而在初二時是8個班,也就是在初二升初三時,學生數少了一個班。
福建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李天奇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中小學學生輟學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已經影響到“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雙高普九”(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提高。
他認為,學生輟學與社會、家庭、學校都有關。要通過加大宣傳教育,使廣大少年兒童認識到“不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是違法”的道理,使廣大家長明白“不送孩子讀書是違法”的法律規定,使企業樹立起“雇用未成年人違法”的法律意識。
李天奇分析說,在國家免費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教科書、免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之后,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不是家庭貧困,而是自身厭學。而初中生輟學較多,是因為其小學基礎沒打好,升入初中后跟不上。社會上一些企業非法收留未成年人,也促使一些學習不好的初中生產生了逃避上學出外打工的想法。
由于農村整體師資力量不足,小學學科配備不齊,英語、音樂、體育等科目往往由其他專業的教師授課,客觀上造成了農村孩子在教育上先天不足。李天奇強調,要從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和提高農村教師專業素質入手,為農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就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教師要多關心愛護學習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樹立學習信心,不因厭學而輟學。 本報記者 陳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