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周年紀念日,又是首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杭州市中小學校廣泛開展應急避險大演練,以提高學生防震減災意識和素質,增強地震應急避險和自救技能。 中新社發 鮑婷婷 攝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訓練中心專門為災區小學生編寫的緊急避險及救護培訓教材在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輯慶鎮中心小學投入使用。通過對孩子們的防震避險教育,可以帶動更多的人認識到緊急避險與救護的意義,學習掌握在緊急情況下自救互救的技能。這是四川加強震后防災減災機制建設的一個縮影。
災后重建一年來,四川省著眼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將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實施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恢復重建等規劃統籌考慮、有效銜接,為災區帶來充滿希望的明天。
重建規劃選址強調科學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按照避開地震斷裂帶、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避開行洪通道的原則,綜合考慮各地的工程地質、水文條件、自然災害影響評估,科學進行建設選址,預防和減輕地震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
在農房重建上,四川省建設廳出臺了200余套適合不同地區、各具風貌特色的農房設計方案,加強了農房建設抗震設防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力度;在城房重建上,注重抗震設計,優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結構形式;對學校、醫院、圖書館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選用抗震性能最優的結構形式。
應急指揮中心在縣以上政府已統一規劃建設,指揮中心具有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同時,以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基層單位為重點,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記者 劉裕國)
日本:從“共同溝”到防震讀本
日本地震多發,平時很注意對國民進行防震減災教育。防震減災意識也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體現在很多方面。
記者住處附近一條馬路近日修復后再度開通。乍一看,修復前后沒什么大變化。一打聽得知:主要變化是在地下建成了“共同溝”——電線、通訊、煤氣、上下水等管線都集中在一條共同的地下溝中。這樣做的好處之一,就是有利于抗震減災。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各種生活必需管線難免破損。“共同溝”中的生活必需管線,不僅本身有較強的抗震能力,集中起來也便于破損后盡快修復。
東京有許多小公園,散落在居民區中。記者在住處周圍散步,發現向任何方向走5 分鐘,都有一個小公園。當地震發生后,人們躲避余震的首選去處就是小公園。如果躲避余震的時間延長,人們通常是去附近的學校。政府規定學校必須有體育館。地震發生后,學校體育館就成為附近居民的“家”。但是,日本人對學校建筑的抗震性似乎并不樂觀。據文部科學省的調查,日本全國公立中小學約有設施12.7 萬棟,其中1.06萬棟可能在6級地震中倒塌。不同地區的學校設施,抗震性很不平衡。
除了硬件方面的建設,宣傳教育等軟件因素在防震減災中也有很大作用。日本媒體在普及防震減災常識方面就發揮了自身優勢。記者在書店里挑出兩本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防震減災常識讀本,均由媒體出版社編輯出版。一本是日本廣播協會(NHK)相關出版社的《我家的防災對策》,另一本是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的《震災對策要領》。兩本書的頁數都不超過80頁,內容生動活潑,簡明扼要。 NHK電視臺還定期播放防震減災節目,因為電視對少年兒童來說效果更好,也有利于學校組織收看。(記者 于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